
北京,广东,西安,成都,哪座城市的美食最多呢?
其实这些城市地方的美食都很多,要看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东西了,我比较喜欢吃辣的,所以我自然会觉得成都的美食最多,最符合我的口味,那我就说说成都有什么美食吧。
1.伤心凉粉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美食吧,据说吃的人都会忍不住流泪,(太辣了)伤心凉有“麻、辣、香、脆”的川味特点。凉粉里有辣椒油、小米辣圈和花椒面等佐料,各种辣味与麻味重重叠叠,有钻心之感,有的吃得热泪盈眶,一副极伤心的样子,还是不忍放下筷子。据说盐市口茂业百货附一楼美食城伤心凉粉挺好吃的。
2.夫妻肺片
夫妻肺片以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为料,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在用料上更为讲究,质量日益提高。
为什么北京小吃多和内脏有关?
北京自古就是个移民城市,自己真正的特色小吃不多,除了豆汁和麻豆腐,其他都是外来的小吃到北京发扬光大,比如卤煮火烧砂锅吊子其实就是山东的朝天锅的变形,羊杂汤自不必说,很多地方羊杂汤都比北京的好吃,但北京下水食品好像特别多爱吃的人多,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过去靠体力活为生的穷苦人多,有市场,北京虽多朝为都,但与江南鱼米之乡小吃是茶点为主不同,多为果腹提供能量解馋的下水为原料的吃食,因为北京一直有一些靠运河码头扛活打工,营造宫殿官员宅邸为生的人,这些人吃不起肉,又需要热量食物,下水就可以两面都照顾的到。一个扛货为生的人,一天下来累的半死,得十个大子,四个大子一碗卤煮火烧一角大饼,加一杯粗酒,恢复了一些体力,买上十斤棒子面一颗***带回家养家人,说来就是有市场有人爱吃吃的起,换有钱人读书人偶尔尝尝味道可以,天天吃,不会的。第二、北京地理位置造就的,北京是农牧的交界地区,过去北京以北以渔牧为主,北京以南以农业为主,所以自古北京地区就是买卖牲畜,和粮食的交易地,牲畜买卖难免有老弱病残的,就会当地***,肉一般百姓吃不起,下水又舍不得扔,就出现了不少牛羊下水为原料的吃食。第三、过去北京宫廷祭祀官员祭祀特别多,造就了一些吃祭祀后废弃的东西的机会,比如砂锅居就是专门买这些祭祀后的猪肉做的砂锅的,而猪下水就流落到摊子上成卤煮火烧了。
小吃本来就是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美食。老百姓吃不起肉,又想解馋,只能吃这些便宜的下水。***有限,自然珍惜,尽量想办法做好。又便宜又好吃,自然就成了地区美食。
这种事不仅存在于北京,天津,重庆,广东,都一样。当然南方气候好,物产丰富,选择也更多。
我来回答吧!老北京人不喜欢吃大肘子,烧排骨,红焖肉吗?不是,是当时老百姓穷,吃不起肉,只能吃些卤煮,炒肝等下货,你给皇上王爷整碗炒肝卤煮啥的估计厨子会被杀头!所以现在人吃这个只是忆苦思甜!千万别把这个整的和满汉全席似的高大上!整的我们现在的生活还不如封建社会的穷人![捂脸][捂脸][捂脸]
把不值钱的东西做出“精彩”是本事,不信你试试。如果你能把木头做成菜还有很多人吃,你也算有“大本事”。北京小吃就是这样,本该扔的东西,人家妙手一加工,立刻变美食,还让人流连忘返。这本事不是一般的大……
北京特色小吃并不都是下水货,但下水货的小吃的确是在当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说起北京的特色小吃,应该分几大流派:首先是***宫廷小吃,这些宫廷小吃,当年主要是供***以及王公贵族享用的。辛亥革命清朝倒台后,这些制作宫廷小吃的***御厨们,流落到民间,继续发扬光大了这些宫廷小吃。但因为这些宫廷小吃,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非一般普通人能吃得起的,基本是都是,达官贵人与富商们享用的。后来随着岁月的流失,很大一部分,这样的***宫廷小吃逐渐淹没在时间的长河当中。
其次就是清真小吃,新小吃作为北京小吃的一大流派,有其独特的特色。它们主要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关键是也并不太贵,在北京小吃流派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于大家耳濡目睹比较熟悉的北京小吃,如卤煮火烧,炖吊子,羊杂牛杂什么的,实话实说,都是当年北京下层普通老百姓的小吃。因为这些小吃用料便宜,分量大大还管饱,对于出大力的中下层人民,可以说是比较亲民的。
应该说以上这些中下层人民吃的小吃,但凡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一般也不吃。如豆汁,实话实说,有些人闻着那股怪味就如同泔水味似的!别说喝,闻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