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里怎么有那么多捡废品的老人,来说说他们的故事?
我们小区里捡废品的老人挺多,其中有一个她是永登县的老奶奶,几年前她儿子死了,她的儿媳妇嫁人了,老奶奶的老头也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小孙子,十几岁正在上学,她没有退休工资,就凭捡废品勉强维持两人的生活。
小区里也有好多好心人,知道他非常困难,就把废品留下送给她,在生活上也有帮助,因为孩子在西固上学,她还在西固租房子住, 一个月房租就700元,这样的生活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这位老奶奶真命苦,不捡废品,她怎么生活。
我们小区也能经常看到两个老人在捡废品,其中一个还带着小外孙,我和他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尽量注意卫生,带着孩子出来不要接触这些不卫生的东西。其实捡废品我不认为比别人低人一等,首先我不会看不起他们,经常还和他们打招呼聊天。我觉得原因一个是收入少,另一个是找事做,看到垃圾桶里有纸盒和塑料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拣出来,也可能是一种习惯?
总之我建议不要歧视他们。
最近两年,偶然发现小区里捡破烂的老人越来越多,俨然成为了小区里一道风景线。
旁边看车棚的大爷和大妈,60多岁了。因为儿子住在附近小区,他们就找了这份看车棚的工作。平时住在车棚里,还帮忙一起照看孙女。因为他们不是退休工人,没有退休金。大妈平时以帮人照看孩子或者帮忙做饭为生计。大爷右腿残疾,走路一跛一跛地,所以一边看车棚,一边捡破烂。我们偶尔也把家里快递的纸箱纸盒和饮料瓶都送给他们。毕竟生活不易。
要说捡破烂,曾经和妈妈一起工作的牟阿姨就一直在捡破烂。到现在将近30多年了。50岁退休后她就一直没闲着,不仅在居住小区各个垃圾桶转悠,还骑着三轮车到其他小区去。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记得有一年临近过年,下了很大的雪,她还是出门了。因为雪厚路滑,她胳膊摔骨折了。家人带着她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就医,医生说:这骨头都摔碎了,阿姨怎么这么拼啊!她笑了笑没有回答。
其实,他们一家四口人,每个人都有工资。凭借她的家庭条件,她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悠哉悠哉地过退休生活。可她就愿意东跑西颠,说这样充实。每天多少有点进项,心里也踏实。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最近两个月,我在市区建设路的一个“三无小区”当志愿者,目睹了很多老人在垃圾箱里捡废品,其中有个叫“老赵头”的,让我印象深刻。
老赵头有70岁,退休前在机械厂当钳工。他个头不高,身材瘦小,不苟言笑,头上戴个棉帽子,身上穿的是以前厂里发的蓝色劳保棉服,肩膀上还缝有一块小补丁。
他和媳妇生养了三个儿子,孩子们长大后都进厂参加工作。小儿子结婚晚,买不起房子,老赵头和媳妇一商量,把自己住的两室一厅房子让给小儿子住,自己两口子在这个小区租了一间半的平房住,一住就是二十年。
老赵头说自己两口子年龄大了,在哪里住不是住,也不讲什么生活质量了,只要身体健康,少花钱,比什么都强。
小区里租房子的年轻人多,他们爱在网上购物,每天丢弃在小区门外垃圾箱的纸箱子不少,老赵头捡拾整理后,用自行车推着,卖到一公里外的废品收购站,他说那里秤够数,给的价钱也合适。
老赵头心疼老伴,经常埋怨自己没本事,让老伴跟着自己受了一辈子苦。怕别人笑话老伴,他从来不让老伴去捡废品,卖的钱攒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带着老伴下馆子,给身体补充营养,改善生活。
两个月里,我只见到小儿子三口人回来看过老赵头夫妇,他两口高接远送,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老赵头从屋里拿了一盒酸奶,非让我喝,说是儿子专门给他买的的。谈起其他儿子,老赵头嘴里不停地说:“好着哩,好着哩,都过得好着哩!”
其实,他老伴都给我说了,因为把自己房子给了小儿子住,那俩儿子儿媳都不愿意,除了逢年过节,一般很少来看他们。“他们都是厂里的中层干部了,哪个也不是缺钱的主,为啥要和没钱的兄弟争这套房子啊?”她想不通,都是亲兄弟,有时候觉得他们办的事让自己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