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北京美食log,北京美食logo

  1. 北京的文化标志?
  2. 大懒龙、肝肠汤、臭豆汁儿,北京难吃的小吃真的难吃吗?

北京文化标志?


第一大地标:天安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代,清朝时期两个王朝皇城的正门。史书记载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中国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天安门见证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很多重大历史***……迄今,已历经近600年沧桑。

天安门中国的时代之门。

北京美食log,北京美食logo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宫

第二大地标:故宫!

故宫又称为紫禁城,把皇宫称为紫禁城,有何解释呢?紫禁城的“紫”指的是紫微星恒。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恒、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恒指太微恒、紫薇恒和天市恒。紫微恒是中恒,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

北京美食log,北京美食logo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北京故宫旅游即欣赏明清建筑的恢弘,也能体会伟大中国先烈建造故宫的气魄。

天坛

第三大地标:天坛!

北京美食log,北京美食logo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坛位于北京内成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至此以后天坛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北京符号比较广义,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北京的象征。包括地标的、人文的、非物质文化的,一般人容易理解为北京的标志物。

北京有六个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猿人遗址、故宫、颐和园长城十三陵、天坛。到了今天,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北京符号。像这次奥运会建的鸟巢和水立方,这些都非常棒,无疑也是。还有一些没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又非常棒的地方,像北海也是。

  北京有一些特别好的食物,只有北京有,它有历史性,有自己的个性,如北京烤鸭,一般的外国人到北京了,一定会到全聚德吃烤鸭,这就使它有代表性了。此外还有涮肉也有代表性。此外还有北京的小吃。北京的小吃以前一律都是清真,最有代表性的是豆汁儿。尽管一些人喝不惯,但是老北京人酷爱这个东西。这些有代表性的东西就是北京符号。

  另外,北京符号还包括北京话。北京话是比较特殊的。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个国语运动,因为文言文不便于交流,白话文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国语运动就是确定一种方言为国语,大家都来说这个话,大家交流起来就方便了。最后以北京话作为母音来确定国语,这也就是解放后的普通话。而北京话是各种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轻快的、响亮的、幽默的语言,它与普通话有区别,被称为“京片子”,这也是重要的北京符号。

大懒龙、肝肠汤、臭豆汁儿,北京难吃的小吃真的难吃吗?

以前,北京人把小吃称为“碰头食儿”,因为它们是正餐以外充饥点补的零食,或者是逛庙会、转市场时候,走累了歇歇脚,来点小吃调节调节胃口、吃着解闷儿。小吃的精髓在于它自在随性,不用特意为它去下馆子,在哪儿碰上,就在哪儿吃。

北京的小吃种类很多,俗话说,“京城三千碰头食儿”,有没有三千不得而知,但是据说如果每天吃个两三种,吃上一年都不会重样。你可以先尝尝蛤蟆吐蜜、芝麻烧饼,再来一碗豆腐脑或者老豆腐;也可以品味一下比较“清新”的豌豆黄和杏仁豆腐;重口味一点的,炸灌肠炒肝、羊杂碎,都是很受老北京人喜爱的食物。

外地人看来,北京很多小吃都很难吃。举两个例子:卤煮火烧,光看原材料就很油腻且带有味儿,猪头肉、猪大肠和猪肺等放在一起煮,加炸豆腐、蒜汁和香菜等调味,以前的庙会上,吃炸灌肠和卤煮火烧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豆汁儿更不必说,很多人说它是酸臭味,也有人觉得它一股子泔水的味道。能不能喝下这碗灰绿色的浓汤,常常被判作一个人是不是地道老北京人的标志。豆汁儿用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发酵而成,闻起来一股子酸臭气,可是老北京人爱喝这一口,无论是艺术***梅兰芳,还是作家老舍,都是不折不扣的豆汁儿迷。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之蜜糖,吾之砒霜,别人根本喝不下的豆汁儿,在北京人里眼里却是平常的美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81994.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