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呢

  1. 老北京小吃都有那些?有哪些小吃店铺值得去品尝呢?
  2. 真正的京味小吃都有哪些?
  3. 为什么北京的一些小吃外地人不适应?

北京小吃都有那些?有哪些小吃店铺值得去品尝呢?

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毕业刚下学到北京打工的日子。当时租房子在顺义区的小巷子里。里边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外地的打工者。所以里边的小吃自然而然也就是全国各地的各种小吃都有。

首先让我回味无穷的就是小两口夫妻做的馄饨。这小两口应该是本地人。因为当时村庄有个鹏程肉联厂,北京本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吧。所以肉价就比别的地方便宜很多。有可能跟这个有关系老板的馄饨也卖的非常便宜,(8毛钱一碗)当时是09年。因为味道特别好吃所以当老板开门以后就人山人海,老板备货有限所以只早上卖。很多起床晚的朋友经常吃不到。我当时是上夜班所以每次都可以吃到。现在回想起来都想流口水。

其次让我回味无穷的是村口的那家小饭馆。老板应该是河北人。夫妻两个在村口开了一家小饭馆。老板应该是个标准厨师会做各种炒菜。其中有一道我必点菜就是“凉拌猪皮”。也是因为肉价便宜一份超满的凉拌猪皮只卖6元钱。味道无可挑剔,至今10年了没有在吃到比他们家好吃的凉拌猪皮。还有一道主食那就是炒饼丝。老板是用包菜肉丝炒的炒饼丝。味道也是超一流。至今回味无穷。在打工的到路上人们都是凭借着价格便宜味道好份量足。当时老板们的生意也是做的红红火火。

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如今那个地方应该拆迁了吧。毕竟在北京这座城市寸金寸土。所以我也讲不出来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遗憾。也勾起小时候的回忆。


姚记炒肝,要想吃炒肝鼓楼一拐弯

护国寺小吃,分店很多里边的北京小吃品种也多

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锦芳小吃,在前门也很方便和护国寺小吃有点像

富华斋饽饽铺,是吃宫廷点心的在北新桥

稻香村,最好去直营店,点心品种很多也可以买回家做伴手礼,有的店还卖炸肉串也可以尝尝

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老北京吃不惯的美食有哪些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的还有豆汁焦圈什么的不过好多人喝不惯豆汁

以上都是说的小吃类哈


真正的京味小吃都有哪些?

说到北京的京味小吃那就多了,比较是在天子脚下,各种各样的小吃都被搜刮过来了。下面直接给介绍些绝对够赞的京味美食

烤鸭:自不必说是北京的一大特色,但其实也就那样,而且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美食了,但在北京吃烤鸭还是有些不同的,肉皮分离,香脆的鸭皮沾糖吃,鸭肉直接卷饼蘸酱吃,鸭架还可以椒盐或熬汤,真的是将一只鸭做到了极致。

豌豆黄:北京的一道美食,作为南方人还是挺喜欢吃的一道甜品小吃。

芸豆卷: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名点,后流传入清宫。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点。

三不沾:金***、羹状,吃起来味道甘美,润滑香甜,真的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地地道道的一道小美食。

爆肚:这个北京人都知道,沸水七上八下爆熟,趁热蘸着香油、芝麻酱、葱花等佐料吃,鲜、脆、嫩、爽口

说到真正的京味小吃,还是得去那些小“破”店里找找。我这里就给大家推荐几家,可以去试试。

老瓷器口豆汁店:老北京人最认的味道

“老北京”都知道这里,店里都是爷爷辈的食客,分店很多,但还是这儿最正宗。觉得难以入口的话,也许只是打开的方式不对,来份焦圈蘸着,吃一口油油脆脆,吸溜一口滑滑稠稠,在嘴里淀粉的甜味可以消减豆汁的酸味,搭配起来棒极了!

北新桥卤煮老店:想吃正宗的来这就对了

有半辈子经营历史的卤煮店,连谢霆锋都来打过卡~门脸不大,排队的人特别多。卤煮特地道,味道、汤头、软硬度都不错,一个字:香!凉菜种类也很多~

为什么北京的一些小吃外地人不适应?

天天豆汁儿豆汁儿的,不爱喝别喝,一帮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豆汁儿不是北京独有的,河南的粉浆饭,用的底料,粉浆,就是豆汁儿,都是一种东西,只是发酵的程度有所不同,有老浆,真正爱吃的都吃老浆。来北京喝个豆汁儿,弄得怎么说,就受不了了?豆汁儿是好东西,不爱别喝

北京小吃并不是什么高大上得东西,没有什么好食材,因为以前北京也穷,但是穷有穷的办法,所以老北京小吃都是着便宜食材得演变,因此要么食材怀疑,要么口味特别。比如老北京卤煮,猪肺猪大小肠。炸灌肠,猪大肠炼出的油炸制。炒肝,猪肝猪肺和厚重的勾芡。老北京豆汁,绿豆汁磨浆后发酵而成。焦圈,面粉调味后炸制。以上这些都是老北京比较出名的小吃,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就是食材便宜,口味重。

因此,老北京小吃,外地人一般都吃不习惯。但北京人独享其口,我有的北京朋友,家住石景山,每次出差回京,下飞机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是拖着行李箱子跑到北新桥,吃一碗北新桥的卤煮,方才感觉到家了,踏实了。

经常会有朋友到外地去旅游,去旅游一般围绕的都是“吃、住、玩”这三类。也有可能大家会查攻略,或者是问当地的朋友,好吃、好玩的地方在哪里,经过别人推荐,既省时间,又能达到最好的体验。

但是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本地人推荐的美食,或者是网上搜攻略推荐的店家的食物,自己亲自前往去品尝,往往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甚至是吃不惯,难吃。这种现象很多,很多城市也有,最为代表的莫过于首都北京了,这也引出了今天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北京的一些小吃外地人不适应?

以北京为例,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嘛本地人喜欢的小吃,外地人不适应。

各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因素,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比如说山西人爱吃醋、面,广东人喜吃清淡、米饭,四川人重麻辣,上海菜偏甜。在一个固定的饮食习惯的氛围之下生活久了,人的口味也就会不同。突然离开生活很久的地方,去接触和自己之前很多年适应的口味不同的食物,多多少少会有一点不适应。

我国幅员辽阔,贫富差距也很大,有的发达地区一个城市的GDP,有可能和一些省份差不多。经济发展不同,就导致了消费习惯、物价水平以及消费观念的差别。我的老家在山西的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一碗面基本上就在10元以下,分量大,还能有很多肉,在比较发达的广东,价格翻倍也不止。比如有人吃一碗面,同样的东西,价格比心理预期的贵很多,也会影响消费心理,导致产生“食物没那么好吃,还死贵”的想法。

在研究过旅游目的地的饮食攻略之后,大概会有一个想法,对即将吃到嘴里的美食形成一个过高的期待值。等到食物真真正正吃到嘴里的时候,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也会形成“也就这么回事,一般般”的想法。

一般旅游,到的都是景区啊、小吃街、网红店之类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本地人都不会去的。景区、小吃街、网红店什么的人流量大,不以招待回头客为主。在选材、用料、工序以及时间上面都打了一定的折扣,味道和服务也不见得会有多好,东西不好吃,吃不惯就很好理解了。

对于“好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别人觉得好吃的东西,自己也许并不适应。本地一些有名的美食、小吃,往往是在本地人的口中先流传开来,再推荐给外地朋友。除了口味的不同,也许会承载着一些环境因素,人文因素,怀旧情怀,不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单单从口味上来说,不能体会到“完整”的关于美食的定义。只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去品尝传统美食,才会真正的明白美食的奥义。

所以,北京一些小吃外地人不适应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5616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