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不是和宋朝军事制度相似?
宋朝的军事指挥系统由枢密院、三衙、兵部三者共管。
其中,枢密院直接隶属皇帝,可以调动正规军。
三衙,是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厢军和禁军。
三衙分化禁军的指挥权,
这样的军事制度加强了皇权,大大削弱了军队将领的权力,派无实战经验的文臣去领导战事,战斗力可想而知,导致了宋军积弱。
明朝则吸取了教训,改革了军事制度,创立了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中央设大都督府。是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军人军籍。军事行动要听命于兵部。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将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后,将领上交印信,军队回归卫所。
总而言之,明朝的军事制度要好于宋朝的军事制度。
不相似的。宋朝以文治天下,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五代十国的节度使实力锐减,皇帝收天下精兵集中在禁军中,形成内强中干的局面。而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对武人的权利剥夺的较少,朝廷有厂卫,地方有总兵。还是较好的处理了军人制度的。
明宋的军事制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我将从募兵的角度来说说。
宋,全民皆可募兵。一经招募,终生为兵。北宋武装力量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这四部分组成分为朝廷和地方两级体制,禁军为朝廷武装力量,顾名思义就是战斗力更强,厢军、乡兵和番兵归为地方武装。北宋大规模招兵养兵,常备兵额超过之前历代。
南宋时期军事制度较之北宋有很大变化,禁兵已不居主要地位,厢兵仍然保留,番兵已不存在,而乡兵建置更为繁杂。宋朝的军事由枢密院、三衙、兵部三者共管。其中,枢密院直接隶属皇帝,可以调动正规军。但宋重文轻武,让文官指挥战争,这也是宋兵多却弱的原因。
明代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卫所募兵为,当军家庭都要入军籍,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无男丁由官府派官员到原来的户籍勾补亲族或是贴户顶替。
明代卫军实行屯田制度。边关的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的兵,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明中期以后,由于大批屯田被侵占,朝廷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
明代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例如锦衣卫等。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明的军事更为强大的原因还有传统火器发展的达到高峰。(图片来源网络)
古代世家继承人不通过科举入仕,还能通过哪些途径?
说一下明代的情况吧。
公、侯、伯爵的嗣子不必操心入仕的问题。在继承爵位之前,可以授为“勋卫”,在朝会时带刀随侍皇帝。等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朝廷就会安排他们以勋臣身份办理具体差事。具体差事有若干种,以中晚明时期来说,包括在五军都督府掌理府事;在京军各营担任将领;担任总兵官,镇守南京、提督南京操江水营及各边镇、边疆地区,乃至率兵出征;管理大汉将军、红盔将军、叉刀围子手、勋卫等侍卫人员,等等。这些职位都从五十多家勋臣中挑选,“就业率”是很高的。此外还有一些替代皇帝或奉命祭祀的临时性差遣。
【黔宁王遗记,西平侯、赠黔宁昭靖王沐英留给后人的家训】
大体而言,五军都督府在中晚明只是奉行文书而已,军政事务实际都由兵部掌管。弘治朝以后出镇、出征的勋臣也越来越少,只有守备南京一职始终由勋臣承担。京军的主将,嘉靖中期恢复五军营后称为“总督戎政”,都由勋臣担任,这个职位最看重的不是带兵能力而是政治可靠性。管理宿卫更是如此。勋臣作为和明朝皇室关系密切的一个群体,居重位而往往不行实权,客观上是军政系统中的一种惰性因素,但也对中枢政局的稳定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