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人会吃还是北方人会吃?
综合来看是南方人会吃。最会吃的是广东,最有味的是四川。南方有这两个省就傲世地球了。虽然北方有山东孔府鲁菜,山西面食也很有名。但也就和湖南湘菜,上海江浙杭帮菜打个平手。与粤菜川菜还是有差距的。北京菜,东北菜骗骗老外那些不会做菜的还成。和以上几个美食大省比。真端不上台面。本人东北人。以上相对客观。
说起吃,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南方人讲究做菜,岭南地区讲究煲粥,北方人讲究面食,地域不同,风味不同,各有所长。南方历来气候湿润,长年有青菜,做菜也是品种繁多。而北方习惯吃面食,不需要那么多菜,各种面食也是琳琅满目,美味可口。
我本人认为南方人更会吃,更擅长吃,也更愿意花钱吃!我堂姐在江苏江阴的一个镇上做小生意,她每天的午餐起码4、5个菜,有肉、有红烧鱼、有炒青菜、有狮子头、还有大虾呢,看得我只羡慕流口水!
2014年国庆节期间,我回到老家江苏江阴青阳镇的小姨家,国庆节当天中午,一张大圆桌子上摆满了菜,有梭子蟹、大虾、红烧鱼、鸡肉炖白萝卜、红烧排骨、红烧肉、猪肉烧千张、狮子头等等,我跟着表姐一起去的菜市场买菜,那一年梭子蟹大丰收,15元一斤,我表姐买梭子蟹将近200元,买大虾将近100元,买其它菜百十元,一顿饭的菜估计350元,买回家自己做的菜,一桌子菜相当的丰盛,看到老家人这样吃,我感到汗颜。
因为我每天早上喝一碗牛肉汤,中午吃一碗捞面条,晚餐炒2个菜,喝白面汤,吃蒸馍,几乎生活中每天都如此,比起江苏江阴老家亲戚的饮食,我差远了。
坐标河南洛阳,中原人也算北方人吧,就是喜欢吃一碗面条,天天吃饭都很简单,也不舍得在吃上多花钱。
我或许不能代表整个中原人,但是我在河南生活了30多年了,绝大多数的亲朋好友,生活上的饮食都是比较简单的,尤其是夏天的午餐就简单的极致,切点黄瓜丝,捣点大蒜做成蒜汁,然后放进食盐和香油,煮面条过凉水后,捞面条到碗里,浇上蒜汁,放进黄瓜丝,就觉得吃的很不错了。
很多北方人不会吃鱼,不会做鱼,尤其不会吃和做海产品,比起南方人吃的差的太远了!
必然是南方人会吃。只要看看八大菜系,除了鲁菜,其它菜系全在南方。
八大菜系除了鲁菜,还有川菜(四川)、粤菜(广东)、苏菜(江苏)、闽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徽州),均是南方菜。
除了八大菜系,影响较大的还有,赣菜(江西)、鄂菜(湖北)、本帮菜(上海)、客家菜等地方特色菜系。
北方的有东北菜、京菜(北京)、津菜(天津)、豫菜(河南)、冀菜(河北)。但是说白了,北方菜中除了京菜、津菜(还是源于鲁菜),其它菜的特色全是烩菜,烩菜……还有陕西、山西人的特色是面食😓
南方人吃的比较精致。菜案之上,十八般武艺,样样精美绝伦,比较多元化。南方植被覆盖,物种丰富,不同地域差异也比较大,决定了食材也丰富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做出不同风格的精美食物来。即便是寻常家庭,每顿也要做出不同的几菜几汤来。客观条件上,这是北方所远远不能比的。
如果说北方人是吃货,那一定是指吃的多,用的碗大,吃的不讲究,要不为啥北方出壮汉呢,哈哈哈😄
虽然我是北方人,但我认为南方人比北方人会吃。
南方各省的人,我接触的四川人和福建人多,接触的是一些做工程的,在与他们几年的接触中,看到他的饮食的确比北方好,他们吃的比北方精致和讲究,特别是四川人吃的麻辣却很有味道,而且菜的花样也多。别的南方各省,接触的少就不多说了。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从菜的影响上看,四大名菜中三大名菜皆出南方,而只有鲁菜出于北方的山东,别的北方各省的菜,在全国真的数不上。我是河北人,我真的希望家乡菜能风行全国,只可惜没有呀。
明朝的南京是陪都吗?为什么南京也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部门?
明朝施行的是“两京制”,立国之初明太祖定都应天府称作“南京”,而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以后,北方防卫空虚,而成祖也感觉南京前朝势力强大,所以最后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
成祖迁都以后,出于种种原因仍旧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且保留了一整套的行政机构,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国子监、翰林院等,甚至连紫禁城中的太医院等也有。南京的官吏级别与北京完全相同,但是职责范围只局限于南京,所以权力小了很多。在明朝,从北京调往南京多是一种贬斥,而明朝后期,随着朋党之争激化,大量失意官吏聚集南京。
南京所在的南直隶,是明帝国最富庶的地区,包括如今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上海市。也是非常特殊的地方,南直隶的十八个州府不属于任何行政区,而直接对六部负责。
崇祯末年,北京被攻破以后,明朝在南京仍旧保留着一整套的完整体系,按道理比当年的南宋条件优越太多,但最终也没能续命。
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春秋时越王勾践就在此建城。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称帝,第一次将南京作为首都。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偏安江南的王朝,也有许多将南京作为首都。直到朱元璋,第一次把这里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朱棣继位后,虽然迁都北京,但在南京还是保留了六部。朱元璋因何而定都南京,朱棣为何又在南京保留一套六部的班底呢?
一、朱元璋因何而定都南京?
古代历代王朝设立首都,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取国之中土”,也就是说,要选择国土中心的位置建都。这样,既有利于对国都的防御,也有利于对国内各处进行调度协调。
所以,1355年,当朱元璋准备在江南找一个“根据地”时,他就将目光瞄准了金陵,也就是南京。当时,朱元璋在南方的对手有张士诚和陈友谅,在北方的对手是蒙元。在没有消灭张士诚和陈友谅,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前,他不可能带着队伍杀到中原。
因此,他需要找一个南方的大城市作为根据地的首都。在攻占了金陵以后,朱元璋亲身感受到了金陵的王气,他在此以受“天命”自居,并将金陵改为了应天府。而在明朝开国的洪武元年,明朝的版图只有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几乎都在长江以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南京为首都,也是必然的。
二、朱元璋、朱棣为何都想迁都?
但是,明朝完成江山一统后,定都南京的弊端也显露出来。 首先,将南京作为首都,容易造成国家经济单方面依靠南方的弊端,会拉大南北之间的差距造成南方尾大不掉,不利于北方的发展。
其次,蒙元的势力还在漠北,并未根本肃清,给明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严重压力。 但是,朱元璋时期,考虑到北方刚刚平定,人心惶惶,蒙元南下之心未死,不可能马上迁都;明朝成立有赖于南方士人的帮助,一旦迁都,容易造成这些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杀功臣,造成了一时间的动荡,不宜再有大动作。
而在上面的问题渐渐不成问题的时候,他派遣太子朱标考察了西安,可是朱标却突然病死,这也让他迁都西安的***搁浅。 而朱棣后来迁都北京,除了朱元璋本来就有意将国都前往北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因此对他的统治最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