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游玩北京南城,游玩北京南城的感受

  1. 北京南城到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感觉总是在相声里被提到?

北京南城到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感觉总是在相声里被提到?

自打忽必烈建了新城(元大都),原来的北京城(金中都)就逐渐没落了。后来的明与清,都是以元大都为基础,所以,北京重心偏北。

明朝的京城分为内外城,外城就是南城,人烟稀少。尤其是南城根儿一带,跟无人区有一拼。

清朝时,南城人多了一些,起因是***基本都被轰了过来,腾出内城给满人住。虽然后来矛盾缓和,但习惯保留了下来,比如,走陆路进出北京,当时的主干道途经广安门,所以,来往旅人住在西南外城特多(宣武区),会馆因此云集于此。这一带的特点是杂,天南海北哪人都有。环境也乱些,毕竟人家是过客,住几天就走人,不会那么爱惜。

游玩北京南城,游玩北京南城的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南城的另一个特点是手艺人多、艺人多、贫民多,当时的艺人不像现在动辄明星,万人追捧,至多就一玩物,逗个乐儿、解个闷儿、应个景儿而已,他们没资格住内城,大都集中在外城,也就是南城,比如虎坊桥十字路口东北方向那一大片胡同里,有许多京剧***的故居,包括梅兰芳先生小时候的家。

与艺人们同在一片区域内的,还有当时的***,老北京叫八大胡同,至今石头胡同、朱家胡同、百顺胡同里,还有保存基本完整的清吟小班与茶室建筑

上述这俩,指的是头等与二等,以南班居多,档次低的,比如下处、暗门子之类的,有一部分在天桥周边(老舍先生的书里写过),所以,天桥那一带更低俗,更乱七八糟(往东就是贫民区之一:龙须沟),而当时的相声,主要在这一带,事实上,1949之前的老相声,既有不少***,也有许多俗不可耐的内容,与地域、观众密不可分。

游玩北京南城,游玩北京南城的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西城贵、东城富、破崇文、烂宣武。这是老北京的顺口溜,其实直到九十年代末,北京城的基本格局也没有大变。南城都是市井平民。后来把内城四合并成东城、西城两区后,南城才有了大变化。前门大街、天桥解放前是做小买卖、打把式卖艺的场所。

北京在清后期民国初年开始有俗谓:“东富西贵南贫北贱”。

中国古代讲究风水,北京多西北风,所以东南就是下风口。有能耐肯打拼的尽多向上风处折腾。

游玩北京南城,游玩北京南城的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由于南城的商贾繁杂,小手艺小买卖人和劳力工人众多,所以在当年的市井文化中是最繁茂不过的。

而之后形成的普遍认知,和这些人群无疑息息相关——南城人嘴损命硬心狠。

所以相声中对***、脏***之类的吐槽,第一反应就直接说使活的人是“南城的”。这,大概是提问者的感触。

南城的市井文化也大大催生了自成一套的依据。耍把式卖艺的,各有各的下路数。例如快板必须跪着唱,没场子的说书艺人不准有凳子只能划地卖锅……

这些底层艺人的做派,也往往会被直接归类做“南城”气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穷苦艺人、手艺人、力工、小买卖主,是那些年的南城。

过去四九城有着明显的地域分际,拿清朝来说,是东富西贵,南穷北贱!看地图,北京旧城是凸字型,南城为后建的,也叫外城。东面挨通州有运河,生意人多,西边靠香山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多是王公贵族的产业。而清代,内城是满人的天下,和世界上所有首都一样,北京城当时也有大量穷人,还有当年的"北漂"们,为了糊口谋生,只能在外城找饭辙,时间久了,南城就成了最大的贫民窟聚集地。直到民国乃至北京解放,昔日最底层的北京老百姓和外来求生人员,得以成为正式的北京居民。但南城的居民结构:多是目不识丁的苦力,或是流浪乞讨的外省灾民,再或是昔日卖艺的贱籍和满人的包衣家奴或破落户等出身,整体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不可能马上随社会地位一起提高,导致很长时间内,南城仍代表了北京的脏乱差穷,因此,也成了北京人自己调侃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4080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