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的时候你遇到过哪些尴尬的事?
面试中你遇到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那是我刚大学毕业那年去找工作,面试我的想不到是的大学情敌,那时我们同时喜欢系的一个女生,最后还为那个女孩大打了一家,那女生最后选择了他,他各方面条件比我好。我们说好生死不往来的,想不到冤家路窄,想不到在这里遇到他,想不到还是我的主考官,想走又不好走,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尴尬。
谢邀。职场面试是每一个求职者必经的途径。面试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奇葩的甚至是尴尬的事。来说说我遇到的:
我是个路痴,一般到一个陌生地方,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经常迷路,南辕北辙。那天我到六里桥一公司面试,第一次面试有我同学陪着,很顺利地找到面试地点。初试通过还要复试。复试时我同学没时间陪我,给我写好线路到哪里坐什么车,到哪里下车再转什么车。。。。。。非常详细,当时我觉得我完全搞清楚了记牢了。于是兴高***烈地向面试地点出发。可是当我感觉已经离那个面试地点很近的时候,怎么越走越远?面试时间早过了,我急的一身汗。你知道北京超大的有时候路人都不是当地人,也不了解那么清楚的,问了几个人都没搞清楚。快到中午了,我还没找到!我是真够笨的。谁会要这样不守时的员工呢?
大学刚毕业,许多企业来学校招聘。有的企业面试时会问:你有男朋友吗?我问:这个与我应聘的职位有关系吗?会喝酒吗?我都一脸懵逼,不知道如何回答。下水道的盖为什么是圆的?
谢邀请,聊聊刚开始工作的尴尬事情:我刚毕业从内地到深圳找工作,先问下有没有深户担保?没有深户担保不要。天啦噜,什么是深户担保?我又没犯什么错误,为啥还非要深户担保。还好有一群陌生人愿意帮忙担保,虽然不认识我,但他们对我充满了信任~他们在华强北地板上贴满了深户担保一百元的小广告……
后来好不容易可以面试了,基本上每个地方第一句话是你会不会讲白话?如果不会讲至少能听懂,如果不懂白话(粤语)不好意思~我们不要,那时候充满了愤慨,什么鬼白话?!我是中国人,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能说地方话,那是土的表现,每天努力说标准的普通话,现在变成普通话会听就好了,但是白话是必须的,尤其高端场所……后来天天蹲家里看电视,专门看带字幕的各种粤语节目,就为了至少大概听懂白话,详细的听不懂没关系,蒙进去再说……
终于能听懂点白话,进去面试前两个问题搞定了,在网上投简历发现几乎所有岗位都写着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我刚毕业,哪来的工作经验?为啥基层岗位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翻了半天,当年像我这种不是从学校直接应聘的,而是自己跑去找工作的大学生基本找不到什么对口的工作~
当年最不理解的就是强行要求说粤语,觉得被冒犯了,在中国地面上不让说普通话胆子好大,说普通话就不给工作机会,不过现在深圳没有这些强制要求了,在深圳不懂粤语这不是啥问题,到香港都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能跟我交流,好像真的‘’回归‘’中国了,看着韩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等都在努力学中文,懂中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觉得经济决定说啥话啊~不过说起来在深圳这么多年,我不但能听懂白话,还能听懂客家话,还懂一点潮汕话,可能也就雷州话之类的不懂了……不知不觉这些当时跨不过的坎都不是问题了~
面试中,老板突然给我一个红包,我不知道要不要接,有点尴尬,接了就是要在这公司做了,不接的话感觉又没给老板面子,不过我还是接了红包,现在上班感觉还好,工资也不错,老板人挺好的,会关心员工,每个月都会问员工还有没有钱花,没钱可以先借一千给员工
我刚毕业的时候,老师本来打算帮一个同学找公司面试,我得知以后,厚着脸皮和老师说我也想参加面试。
然后我俩一起去面试的,本来那位同学是老师想内定给用人单位的,我就打算试试水,做了PPT,演讲方案,虽然说的磕磕巴巴的,也算是有备而来,那位同学直接用手稿讲解,虽然说的很流畅,但是我居然逆风翻盘,被录取了,很是尴尬。
你第一次来北京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次来北京,是2001年的七月,在北京站下了车,打出租车去六里桥,当时有非空调的夏利出租车和空调的富康出租车,路过前门楼子,特感慨,看到广场,特兴奋,走到哪里都感觉新鲜,没来北京之前想象着北京到处是高楼大厦,富丽堂皇,走进北京,感受北京,其实哪里都有,富贵与贫穷,繁华背后也有好多的城中村,当时的公交还很破,路不平,自从申奥成功,北京的一切都在慢慢的变好
大家好,我是朵朵,一个90后的北漂姑娘~
-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我在上大三的时候,因为我读的大学是华北理工大学,就在唐山,离北京也不是很远。坐火车的话也就1个小时左右就到啦。
- 在没来北京之前,我还有点恐惧呢,我害怕我挤不上地铁,我害怕我会迷路,因为北京太大了。但是这些事请在来北京之后,都变成了你想象的只是吓自己罢了。2016年,来北京的第一个景点是去了天安门,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呀,不过人也真的叫一个多呀。后来又去了故宫,逛得腿都酸了还是没有把所有景点逛完,后来又去了王府井大街,好多好多的小吃,都挺贵,但确实是不咋好吃。
- 当时在景点附近吃饭都很贵,还记得在王府井大街吃了一碗面条,当时觉得好难吃呀,还花了不到20块钱的样子,后来在路边小商店买了一根5块钱的烤肠,觉得真好吃。后来才知道,北京的好吃的可不要去景点吃呀~
- 直到2018年我打算来北京找工作,也正式开始了北漂生活。那时候刚来没有地方住,借住在一个同学的员工宿舍里,他们宿舍大概不到20平米的地方,住了七八个人,我和她睡在一个单人上铺上,条件真的是很艰苦,住了几天我又去了另外一个朋友那,她在朝阳区的一个横街子村,晚上跟她挤在一张床上。白天去面试,那段时间真的是希望尽快可以找到工作,然后自己租一个房间。还好那时候都过去啦。所以说呀,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 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城市,它很大也很小,只要内心强大了,再困难得事情也难不倒你。
这个问题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还记得第一次来北京是在20年前的冬天,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凛冽寒冬!那个时候还没有雾霾这个词,只有无尽的刮在脸上如刀割的风!
那个时候的北京,虽寒冷,但北京本地人热情,开放,乐于助人的性格还是给予了我无尽的温暖!指路恨不得亲自带着你走到目的地,的士[_a***_]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带你故意绕路的!
北京的交通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么发达,有个公交月票这个神奇的东西,5毛钱能到达大部分你想去的地方!地铁也只有1号线和2号线,到哪都是1块钱还是2块钱(具体忘了)!
那个时候过了三环几乎就算是郊区,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大片的稻田和庄稼地!国贸算是北京最好的写字楼,那个时候要是在国贸上班会羡慕死很多人,也是真正的金领!
一晃这些年过去,北京已经发展的找不到太多过去的影子,感叹祖国的强大,感叹北京的繁荣!
2019年10月,第一次去了我们的首都 — 北京。有一种古文化撞击灵魂的触动;有一种古文明洗礼眼睛的震撼;有一种胡同小院生活的恬静;有一种荒郊野外卧虎藏龙的见识!
每天约8万人参观的故宫建筑,展现了皇家园林的艺术、智慧与气派,古人似乎更懂生活、品味;古人的文化底蕴是多么的隆厚;这座***园林与现代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天安门相互辉映;四周的护城河,高高的护城墙,将***与市井区分开来。可以想象园林内的灯火阑珊、歌舞升平、日理万机……等一系列的场景,与城墙上的卫兵,静观护城河外市井生活、遥望对面的景山,而景山上的人府看整座故宫的欣慰与震撼!
在故宫的周围,保留了很多古建筑,红墙琉璃瓦,有学校,有餐厅,更有很多国家机关。就在国家图书馆也是那么的古朴典雅。
北京的共享单车很发达,而且处处是安保工作人员,心里很踏实。踩着单车绕故宫、绕景山公园,经1环2环3环。骑自行车🚲的人非常多,远观白塔,偶遇拍婚纱照的新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去参观景山公园的小学生们,拿着专业的单反拍下北京的街头的外国人,护城河边垂钓🎣的人,胡同里阳光下打手搓***的四个老太太,陪老伴晒太阳的老人家🧓和他们的女儿,胡同门口开得正欢的花儿……多么美好的画面,生活不过如此!
与偶遇的游人同路、同游、同宿;有惊喜、如故的感觉;有分别的不舍。夜幕前驱车出城,来到京效,转入一段尘土飞扬的村落,大大的石牌前岗亭外下了车。友人跑来迎接,一起步入!岗亭内是一个大大的四合院式的建筑,院中间正有7~8~9人在烧烤闲聊,时儿嗲一下杯中的红酒。大家Say Hi热情而不作做,一 一参观了他/她们的创作,画、绘、雕、塑;也因此得知,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好择一隅,互赏、互创、逢知己。
赏了古文化的深厚,走过复兴门的繁华,爬上长城的喜悦,听过长城瞭望口最猛烈的塞外的风,看了长城内外车水马龙生活的人们与连绵魏延的大好河山,还有择一隅逢知己的艺术家,有一种不进京不懂京城的感觉!
这个问题一下把我带回到了1990年的夏天,我随父母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首都-北京。
那一年是正直北京举办亚运会,那是北京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我们座了通宵的火车到达了北京站,出到北京站的广场一望,第一印象就是大气!站前广场好宽广,马路也很宽,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游玩了北京很多著名景点,天安门,故宫,北海,大观园,香山,天坛,王府井,颐和园,亚运村…。每天都为了往返景点倒公交,公交不仅站与站的距离很长,到景点的距离也很远,感觉北京好大好大。当时外地人还没有这么多,到哪都能听到地道的北京话。北京人很热情,素质也很高,公交上大家都很礼貌的让座给老年人。公交开的很快,可能因为当时车少的缘故吧,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北京的高楼也很多,而且建筑面积也很大,尤其长安街两旁的建筑。
高,大,快,多,美…似乎一切都显示出首都的宏大气势。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感受。
春哥@红洋之声
阅读更多问答,欢迎点击红洋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