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不沾是北京名菜,你知道怎么做么?
三不沾是北京名菜,你知道怎么做吗?
提起老北京的“三不沾”让人垂涎三尺🤤,有时美食的诱惑力是十分巨大的,它常常会让人日思夜想,有种牵挂的情怀。据传日本***曾经专门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购买“三不粘”,然后坐飞机带回东京给他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三不粘”据传是有典故的,乾隆时期下江南,品尝了桂花蛋,赞不绝口,于是赐名为“三不粘”。后来一直到了清末时期,这道小吃的做法,才由宫中流入民间的。
“三不沾”是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它的特点是,菜色金黄,味香甜,炒制时要不粘锅、勺,盛时不粘碟、筷,吃时不粘牙,所以被称之为“三不粘”。它口感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作用,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其实“三不沾”用料比较简单,主要材料就是蛋黄,绿豆淀粉,水和糖,把这些材料混合搅拌均匀下锅炒至,在炒制过程中淋点色拉油,起到光滑作用。制作“三不沾”最关键就是要有耐心,文火不停搅拌,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火候要求掌握好,要做到大火熬至糊状,中小火推搅炒法。在制作过程中锅边要及时捋干净,不要沾到锅边上即可。
蛋黄6个、水300克、糖80克、绿豆淀粉150克、炼乳20克、芒果酱50克。
1、在300克的水中加入80克白糖,20克炼乳搅拌均匀。
2、然后在糖水中放入150克湿绿豆粉混合搅拌至均匀。
3、在淀粉糊中倒入6个蛋黄搅拌均匀,然后放入50克的芒果酱继续搅拌均匀然后过筛备用。(过筛是为了去除糊蛋黄和芒果酱中的杂质,使口感更细腻)
1、大火把锅烧热,倒入芒果糊,快速搅动,然后关小火,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要有耐心,不要着急。中途给锅边上淋入少许色拉油防粘。
三不沾这道失传的菜式怎么做?
三不沾是道国菜,起源于清代河南安阳,相传原名叫桂花糕,后被乾隆皇帝发现引进***御膳房,因其不沾筷子、不沾牙齿、不沾盘子,乾隆皇帝提起御笔取其名“三不沾”。
那么三不沾怎么做呢?
首先备料,六个鸡蛋磕碎取其黄去除蛋清,淀粉、白糖、水、熟猪油(白油)。
其次初加工,把蛋黄,适量的水淀粉、白糖搅拌均匀。六个鸡蛋大约是一斤,白糖、干淀粉、熟猪油的大约比例是2.5:1.5:1,就是说一斤的鸡蛋量需要白糖125克,干淀粉75克,熟猪油50克。水溶干淀粉里的水不易过少,太少炒制的三不沾不嫩;也不易过多,过多炒制时间长而且不易成型。水大约一斤鸡蛋二两碗的水一碗。把白糖、水淀粉、蛋黄搅拌均匀备用。
最后,起锅烧热,注入满满一锅油,让大勺尽量油滑,(现在家中都有不粘锅了,做起来相对容易些,但问题也出现了,不粘锅大部分都是平底的,做出来的三不沾太薄,形状没有尖底的大勺炒出来的形状好看)。把油倒出烧热大勺,改成文火注入白油20克,下入搅拌好的蛋黄液,不要一次加入,一点一点分多次加入,剩下的30克白油也随同蛋液一点一点的加入而加入,用手勺一直一个方向不停搅拌,使其成型,待成型后,大翻勺,煎制另一面,使其油量发黄,淋入少许香油即成色***黄、味道甘美,令人称奇的不沾盘子、不沾筷子、不沾牙齿的三不沾了。
点点关注不迷路,希望转发点评,认为我做的还可以,就给个👍吧,谢谢!
三不沾步骤1
将鸡蛋黄、白糖、湿淀粉加清水35克,用筷子搅匀,再加清水125克搅匀
步骤2
将锅置旺火上,烧热,下猪油,滑锅后倒出余油,随即倒入搅匀的蛋黄,用手勺不断的翻炒两分钟,再把25克猪油用手勺分3-4次陆续淋入锅中
步骤3
同时不停翻炒,至金***不见油迹时,即可出锅装盘
菜品特色
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此菜色金黄,味香甜,炒制时不粘锅、勺,盛时不粘碟、筷,吃时不粘牙,故名三不粘
1、准备5个鸡蛋。
2、把鸡蛋磕开,蛋清蛋黄分开,只用蛋黄。
3、放入白糖,搅拌均匀。
4、淀粉30克,放入适量水搅打成水淀粉。
5、倒入蛋黄糊中,搅匀。
6、先把锅烧热,放入适量油。
7、把锅移开,过滤蛋黄糊倒入锅中。
8、用小火炒制,快速搅拌。
9、添加少许油,继续翻炒。
10、炒至浓稠成型即可。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这样做:
准备原料:鸡蛋 5个,淀粉 200克,白糖 100克,猪油 适量
做法:
1、先将鸡***黄和蛋清分离,在蛋黄中加入白糖,搅拌均匀,碗中加入淀粉,再倒入水,搅拌均匀,然后再把水淀粉倒入装有蛋黄的大碗中,搅拌均匀。
2、将蛋液过滤备用,锅烧热,放入猪油,晃动锅使锅底均匀沾上猪油,然后倒出余油留用。
3、锅中放入蛋黄,用勺子不断翻炒,余油分3次淋入,并搅拌均匀,继续翻炒至蛋黄呈金***,最后将炒好的蛋黄固体捞出即可。
年过六旬的夫妻有哪些事是不建议做的?为什么?
我们村有对60多岁的老夫妻,半夜行房事的时候,老头突然兴奋过度去世了。我们村比较穷,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能力的。
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去外面打工,只有这样才能勉强补贴家用,但是有的男人比较爱女人,就会让女人在家顾家,自己则一个人去外面打工。村里有一对夫妻。
据说年轻的时候非常恩爱,那时候女的家是地主,男人则是地主家的长工,后面两人相恋了,但是地主死活不同意,就把打死男人,女人为了保护男人,和家里断绝了关系往来。到后面,女人家因为成分不好连同女人都被搞得去批斗了。
正好男人祖上三代都是贫农,依靠自己看了点书,还做了个小官,把他们一家救了下来,就这样他们结婚了。后面男人因为得罪了上司,被免职,为了养家只好独自到外面去打工,虽然两人不在一起,但是感情也非常好,每逢过节过年,男人一定会回家看他老婆。
一眨眼,两人都60多岁了,但是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直到有一次半夜行房事的时候,男人因为年纪大了,兴奋过度,当场去世了,她老婆哭了几个星期。
60岁的人,尽量不要去行房事,从身体和年龄来说,都存在很大风险,千万不要做一时痛快而悔恨终身之事,同事,人也得服老。
“年过六旬夫妻最不能做的是什么事?”我来回答一下:
我先讲一件事情给你听听。我有一位老上级,退休后回家,老夫妻俩生活应当是快快乐乐的欢度晚年。然而,儿子在南京工作,也成了家,有房有车,为了表示对老俩口的孝心。就对他爸说:“爸,把家里的房子卖了,跟我一起到南京去吧,我们夫妻俩养你的老。”起先,老俩口不大想去,说人不生地不熟的,我们去哪干什么?儿子也许是真心想他父母去南京,就对媳妇俩人来说。媳妇是南京人,南京人会说吧,把老俩口说好了。两人还真的把房子与宅基地一起卖了,跟着儿子去了南京。就在大家认为他们老俩口在南京过好日子的时候,老头子带着生病的老婆子两人又回来了。至于什么原因回来的,老俩口回来没有说,别人也不好问。大家自己猜吧。
回来后,两人先想把宅基要回来。可人家说,买了都重新盖了屋,还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两人没办法,只好到就近的大女儿家,过了几年,相继离开人世。当时就有人评论,老俩口如果不将房产与宅基卖了,不跟儿子去那一遭,有退休金拿着,肯定不会早早去世。
故事讲完了,我回答楼主的问题是:人到六十多岁,最不能做的事,是把自己的老家卖了。有了老窝,挡住风雨,留下乡情,就是最好的养生!!
还有什么事,不就是夫妻的事情了,我们那条村,有个老中医还是厉害的,他整天告诉村子里的老人,人到了一定年纪特别是六旬的老人家,两个人就不要整天睡在一个房间里了,要分开睡,怕两个人在一起老做夫妻的事情,到时候万一身体出毛病了,就麻烦了。
有个老人听到老中医说的话,还真不信,也不听,他年轻的时候风流快活惯了,觉得不信。
谁知道哪天就听到他上医院了,还是抢救回来的,人都变得不会走路了。
最后听人说,是那个事情惹的祸,家里的子女都气死了,都说他老不羞的,害苦子女要轮流照顾了。
所以说医生的话还是要听的,不然苦了自己又害了家里人。
退休后,至少有两件或“大”或“小”的事不要做。一、“往事”不“翻吵”。往事就是“大事”。年过六十或更年老,一路走来,或得或失,或起或伏,或喜或悲,或幸或祸……。当往事再次翻起时,或许会给彼此带来“对仗”的腔调,或许会有彼此揭露“伤疤”的冲动。其实,在人生经历的漫漫岁月中所发生的一切,看似一段陈事,实是人生大事。更是夫妻双方共同的美好回忆,无论是甜酸苦辣,那五味杂陈都值得回味。因此,如此的“人生大事”值得珍惜,值得回味。二、“琐事”不“纠缠”。退休在家,面对和所做的似乎就是一些琐事。但是,往往就是不多的琐事会使彼此纠缠不断,拉扯不停,各执己见,固执己见。比如,什么做事顺序,东西放置等等、等等。如何要做到“琐事”不“纠缠”,1、琐事就是小事,不***火动气,伤神伤心;2、琐事无碍大事,因此,彼此就该同大事,弃所异,做到各退一步,和谐平顺。
年过六旬的夫妻最不能做的三件事,可别不当回事!
年过六旬的夫妻风风雨雨相濡以沫几十年,饱经风霜酷暑,尝尽酸甜苦辣。在有限的时光里,一定要相互珍惜,相互体贴和照顾,相依相伴,不给余生留下遗憾。
其一,不要瞎折腾。
六十岁还不算老,七老八十的人,身体器官日渐衰弱,大多一体多病,腿脚不利索,尽量不要出远门。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告诉我们人到了老年尽量不远行,不串门。因为必竟年龄大了,行走不便,极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家老守天元,安享晚年为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过一个清静、安宁的晚年。
其二,不要操心儿孙的事。
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我在接送孙女上下学的过程中,曾见到一位自发苍苍瘦弱的老奶奶,坐在校门口旁的铁栏杆,等待接孩子。放学***响起,她很艰难地起身,随后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来到奶奶身傍,个头比奶奶还高。如果这位老人没有心脑血管疾病,接送孩子当遛弯了也无妨,但如果不是这样,突发意外的可能性则无法掌控。所以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年人而言,如果身体条件不好,千万不要为了儿孙而勉强自己。都这把年龄了,理应安享晚年,即使自私一点,也心安理得。能把自己照顾好,不拖累儿女,不让儿女操心就不错了。
其三,不要精打细算,舍不得吃,舍不得喝。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年人由于过去吃苦受累,家境贫寒,过穷日子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因此他们生活很节俭,经常买便宜的菜和打折的商品,剩余饭菜也舍不得扔掉。明明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却嫌贵而舍不得买,甚至出行都舍不得打个的车。其实这真的有点对不起自己了。吃了大半辈子苦,老了还苛刻自己。人生苦短,再不善待自己就没有机会了。
善劝天下老人,要好好的珍惜独一无二的自己。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你,无人可以替代。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你苦,苦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凄凉无助的还是你自己。不是儿女不孝顺,也不是他们不陪伴,而是他们力不从心,自顾不暇。
两个人在家做饭,100元能享受到多丰盛的一顿饭?
我家我和孩子两人,不吃鱼,100元可以吃一周,我们平时就晚餐在家吃,相当于就七顿饭,每顿两样菜,一荤一素,而且我吃的少,所以荤菜和蔬菜就是普通六寸盘半盘那样。要是吃一顿,那还是可以买不少的。当然贵的海鲜一买还是买不了多少。***设调料,米,油等家里都有。1、先买水产,小黄鱼大概40一斤,人少五六条就20没了,人多一斤就40了。一般的对虾,也是四五十一斤,一盘起码半斤吧,那么差不多又20没了。蟹类那价差就更大了,普通石蟹还算便宜。那要便宜点,买点草鱼,鲫鱼,鲢鱼,黑鱼那还是便宜的。2、在买点肉类,牛肉,普通价一般也是50左右,偶尔特价38'之类的,买一斤生肉能做比较大的一盘。或是买冷冻的包装牛排,差不多能买两块。或是五香牛肉一般68一斤,半斤也够了。排骨一般是25一斤吧,五花肉15,前腿肉12。3、再买蔬菜,菇类,豆制品,鸡蛋等。一般的绿叶菜瓜类大概算5元一斤,比较高价一点的8元一斤。
反正看你怎么买,一般100,荤素搭配,自己做,买个六七个菜还是能买出来的。我给你开个菜单,按我家的吃饭习惯,莫见笑。虾半斤25,牛腩一斤40,排骨一根20,豆腐一盒2,绿叶蔬菜一把5元,瓜类一个5元,胡萝卜一个2元,鸡蛋三个2元。25+40+20+2+5+5+2+2=101元,做六个菜够四个人吃,家里有葱姜蒜和各种调理料。
“100”元在家吃饭,能享受什么样的美食,这个话题要分两个部分来说
对于我一个60后来说,不时的勾起了我的回忆,60-70年代100块钱那可是我们的半年的生活费呀!如果你兜里有100块钱,决对称得上土豪了,记得那时结婚娶媳妇也就300-600块钱,办酒席也就是100块钱,如果两个人在家吃一顿丰盛美食,100块钱可能满汉全席都差不多了。
不过现在100块钱在家吃一顿饭,也能吃的很好,但是你得精打细算不能奢侈,昨天是我和老伴结婚纪念日,我花了100块钱买的肉和菜,大家一起看看我做了6道菜怎么样
第一道菜,花开富贵,成本10元(***1元,肉9元)
第二道菜,百年好合,成本15元,(西芹1元,百合2元,虾仁12元)
第三道菜,花好月圆,成本10元(平果、蜜橘、香蕉、白糖)
第四道菜,鱼水两香依。成本12元(两条鲫鱼)
第五道菜,一顺百顺,成本38元(猪排骨,顺排)
第六道菜,大丰收,成本15元(玉米,南瓜,土豆,豆角,茄子,少许五花肉)
自制杨梅红酒🍷🍷🍷🍷🍷🍷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在北京,100元做一顿丰盛的美食,需要仔细设计一下哦!
如果下馆子,那100块在北京能吃这样的两碗面就不错了
下面开始自己购买制作的版本,看看能吃啥。
100元,在北京大鱼大肉是不可能了。
弄点搭配起来还算过得去的餐食吧,争取能吃到多一点食物。
买半斤牛肉,半斤菜心,做个菜心牛肉,半斤牛肉一把菜心,18块钱搞定。
买半斤虾,炒个宫爆虾球,还好白虾不贵,35一斤,买20块钱的吧。
买个鱼头吧,整一道鱼头泡饼,这样主食也出来了,买小一点的,
两个人吃的不多,胖头鱼头,小一点的,25块够了,大饼买一斤,4块钱。
在买点香椿,少来点5块钱的,弄3个鸡蛋,炒一盘香椿鸡蛋,10块钱搞定.
我们东北黑龙江伊春,物价是很低的。如果说要想100元能做一顿丰富的午餐或者是晚餐那是不成问题了。
在我们伊春有一家老是烧鸡店,这家烧鸡店一直都***用着我们儿时的那种包装。就是选好了的烧鸡,然后用牛皮纸一包,让我们感觉好像回到了童年,这种鸡每只才卖38元所以我先买一只鸡,酒宴上,按照我们东北人的思维,有机就算是一种高档的饭局了。
然后,在买20块钱的排骨,用排骨炖一颗玉米(玉米妈妈家的),两个人足够了。买12块钱的五花猪肉,把肉烀好以后,可以做一盘红烧肉。然后买点儿黄瓜,***拌一个家常凉菜,在我们东北这有10块钱就够了。剩下20块钱两个人再买一些水果。这样的话,100块钱的午餐或者是晚餐就会让你吃的很惬意,你们觉得行吗?
我的家乡一一无锡,号称”小上海”,除房价不能跟大上海比,其它不逊色,尤其是菜价!最近我妈让我买菜,一天3人平均不许超过30元,我半个月下来伤透了脑筋,还算好16天合计470;如果按100元一天计,在无锡正常开销可以买0.5斤虾50元(河虾时价每斤100元--120元),芦蒿8元(时鲜菜每斤8元),豆腐干2元,豆苗或金花菜5元(每斤差不多5元),0.5斤牛肉30元(市场价60元--70元),5元金针菇;菜谱一晕二蔬一汤:生抽虾或盐水盐50元,芦蒿炒豆腐干丝10元,炒豆苗或金花菜5元,牛肉金针菇汤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