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最高温度达到了38度,是不是全国最热的城市?你是怎么降暑的?
不要强行降温,很多办公室都是超大风量。开一天空调,夏天毛孔张开寒气进去体内。体内寒气重,对身体不好。
开24到26度,小风量。加上加湿器,以免空气太干。
不要吃太多冰棒,喝太多冷水。对脾胃不好,时间久了容易脾胃虚弱。
多喝温开水,补充水份。
古代人的降暑神器都有哪些?
其实,古代也是有“空调房”的,甚至有“冰激凌”。
古代“冰激凌”
先说古代“冰激凌”。最早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据《齐民要术》等书记载,当时有很多奶制品,还有各种各样的奶酥、奶酪。后来到了唐宋时期,就可以做成“酥山”一样,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当然,只有是天冷时节才会做,放在冷窖里,夏天拿出来,加了冰再吃,和今天的“冰激凌”一模一样。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例如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虽然没有明说加了“雪泡”、“冰雪”,但是聪明的古代人,肯定知道加了冰块,也是极好的。
元朝,就有一位名叫陈基的说过:“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冰酪,就是今天的冰激凌。
古代人没有空调,降暑避暑当然要发挥聪明才智,汉***古挖掘就发现“冰箱”,原来是用冰块拿来放一些瓜果的。古时候,劳动人民,把一些釆来的冰块放在冰窑里,也发明了扇子,唐朝很有水帘房,顾名思义,就是把水引流到房顶上,起到降温作用,通过琉璃瓦慢慢流下来,最近非常火的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提到过。
古时候也发明过“冰激凌”等吃的冷饮,也有通过井水来降温避暑。
古代帝王拥有财力物力,可以修建一些避暑山庄来解决夏天炎热的问题,比如清代北京承德避暑山庄,
炎炎夏日,燥热难耐,每到夏天,我们一个个便只想躲在舒适空调房中不出来。同样,在古代,人们面对夏天的来临也并不轻松,南宋时期的《宋史·五行志二》中就有关于中国曾遭遇过大范围"热灾"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大燠就是太热的意思,诗歌记载"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天气热到大家连水都买不起了,可见当时有多热。可是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的我们有空调、风扇等降温神器,古代人可没有这些,那么,他们又是如何避暑的呢?
最早,人们只能使用扇子纳凉。扇子大概是古代纳凉最常见的物件了,古代的寻常老百姓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备着扇子以供夏天消暑降温。普通老百姓家的扇子主要是由竹子编织而成,人们称之为“摇风”或“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有些文人墨客还会在自己或他人的扇面上写诗作画,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了。
商周时期,人们储藏冬天的冰块至夏季,供消暑使用。商朝时期,便有人开始在冬日将冰储藏起来,然后等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再取出来供消暑使用。到了周朝,这些制冰的人被组织起来专门从事储藏冰的工作,并且还有了专门的官职叫“凌人”。
原始冰箱的出现。春秋战国有了冰箱的前身——“原始冰箱”青铜冰鉴。青铜冰鉴是一种由青铜容器***酒器组合而成,依靠装在酒器四周的冰块使酒降温的容器,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冰箱。《楚辞·招魂》就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记载的便是关于青铜冰鉴冰镇酒的事情。但在当时,青铜冰鉴制作成本较高,仅可供达官贵人使用。
再到清代,有了从青铜冰鉴演变而来的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木制冰箱基本用于清代宫廷,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这种木制冰箱比青铜冰鉴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可有效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而且木制冰箱不仅可以冰镇饮料、瓜果,还可以在保鲜食物排出里面的冷气用来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
不仅有原始冰箱,唐代还有专门的空调房。为了躲避酷暑,唐代宫廷中出现了最早的空调房,即唐朝宫廷专门设置供避暑用的“清凉殿”,凉殿内主要是依靠一些机械原理***用冷水循环方式来使得室内凉快的器械。
除却上述所提到的古代人所使用器械降温的方法,其实我们智慧的祖先们还发明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其他可以让夏天过得不那么燥热的办法,例如一些冷食冷饮:像元代的奶冰、宋代的一系列冰雪甜品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有效的降暑神器。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们是多么的勤劳智慧,为我们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可贵财富。
三伏天有哪些好吃的、适合家里做的解暑小吃可以推荐?
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自己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
普通人家,不会去思考的。悠闲的家庭,才会去购买所谓的降温降暑食材。这些食材,超市多的是。
绿豆汤煨南瓜,是最实用的啦?
谢谢邀请。自己动手做龟苓膏,龟苓膏止饥止渴还解暑。冰冻过后来吃风味更佳。现在市场上有凉粉粉卖,卖回来先用凉开水调成糊状,然后用刚烧开的水边冲边搅拌均匀,然后摊凉既成。用量用法外包装上有介绍的。
现在做龟苓膏通过商家的研发和半成品化,可以说是十分简单十分方便的了。想当年我们乡下管龟苓膏还是叫仙人粄的时期。做仙人粄不仅麻烦还需要技术。那个火候的拿捏必须十分精准才行。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仙人粄,感觉味道好极了,有心再来一碗嘛家长又嫌贵不肯,说这个自己来做很便宜的,回去我们自己来做。但是家长毕竟是家中经济的顶梁柱那里有这个闲工夫?自己等啊等的等了很久也不见家长动手。于是就缠着家长让传授了做法,自告奋勇的来个自已动手,丰衣足食。
做仙人粄第一步是熬仙人草汁。要把仙人草煎熬得脱皮脱骨。摊凉后用箥箕擦洗到只剩草骨。然后过滤掉药水中的渣渣。放些食碱再煮开,旁边木薯粉用凉开水按比例调成糊状,慢慢倒入煮开的药水中,边倒边搅拌成糊状后关火放至冷却。我一直按班就部的一丝不苟的照方法操作。祈盼着一蹴而成,可惜事以愿违,也不知道那个环节出错。做出来的凉粉好象青蛙屎一样,讲好一点好象火龙果果肉一样,花花点点灰不溜秋,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虽然样子不好看,但味道就是那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