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北京本地人,如果穷的只剩下户口,还有颜面和尊严吗?
穷得只剩下这东西,那说明还很富啊。
举个例子。比如张三是个考生,要高考了。他原本的户籍在其他省,你说他要是有一个北京户籍,这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而且你也知道,户籍是可以“挂靠”的。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一线城市的户口本身就是钱,“含金量”嘛,当然是真的含金。
一线城市的户口,本就捆绑了很多***。
“穷得只剩下户口”,没车没房没工作,这该怎么比喻呢?
很简单,就像是一大片农田,种田的人因为某些缘故闲着,地暂时荒着,没耕没种。但只要他不闲了,耕种了,就一定有好收成。
不具备这个条件,你说你肯努力你愿意耕种,你没地呀。
其实,世上很多事物都是这样,用不上的时候你觉着没什么价值,到用的时候才发现价值有多高。
每个大城市都不乏这样的人。还有没有尊严,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认知能力。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线城市的土著都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通常是建立在广义的“拼爹”层面:因为我生在享有优势地位的城市,所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说别的,北京户口值多少钱?没有这玩意儿,你的孩子能上公立学校吗?能摇号买车吗?能享受各种补贴吗?能低价购买北京的房子吗?有大把的外地女孩儿追你吗?
但是,***如你只有北京户口的话,这种优越感就大打折扣了,这主要表现在择偶问题上:之所以有大把的外地女孩儿想找本地土著,除了孩子容易上学之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有房”,而在北京买得起房的人太少。你没有房子,不但是土著女孩儿、连外地女孩也看不上你,优越感就所剩无几了。娶不上媳妇儿,“孩子上学容易”的优势也无法体现,你还剩下多少?
但是话说回来,你为什么感觉没有尊严呢?因为你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尤其是女人看得起我”的基础上。如果你不指望女人看得起、不对别人对你的态度有过高的期待,你还觉得没尊严吗?他们凭什么看不起你呢?你需要了解一个常识:
任何非血缘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合作关系。为什么要和别人合作呢?因为我们希望从合作中获利、由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当然,别人是否乐意满足你,还取决于你能否满足对方的需求。只有你有更多的资本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别人才乐意满足你的需求并高看你。
所以,你需要的是了解自己在意的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努力让自己拥有满足别人需求的资本。在此之前,不要对别人抱有过高的期待,别人就没有资格看不起你,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当你有了更多资本的时候,你想要的东西自然就来了,所谓“达者兼济天下”。
北京人也有过的不好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不偷不抢,凭自己本事吃饭能活下来,为什么没有颜面没有尊严?
北京这俩字不是代表颜面,是代表了尊重。老四九城的老少爷们最明白的事是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打清朝灭亡了开始,铁杆庄稼倒了。王爷都有上街拉车的。这不丢人。凭本事吃饭。反倒是现在社会啃老的,炫富的富二代这些人才让人不齿。
老北京人从来不看你做什么的。从来看的是你做了什么事。
满清入关后,清廷规定满洲人在北京享受什么特殊待遇?
满清王朝自打皇太极在沈阳称帝驾崩以后,然后就是顺治帝登基入关彻底占领了北京城。由于满汉杂居常常引起矛盾,顺治帝给满洲人制定了章程享受着特权。
满清的满洲人仰仗夺了天下,无论是贵族还是贵族的奴才,自认为是满族人的名号,横冲直闯,有没有差事,干不干活都有年例银子花。
是个人,只要是满族人,那就牛性了,他们如同天下祖宗一般,特别是满洲八旗刚刚入关那会,大多的满洲人都有官职,汉族人惹不起!
那时候的北京城在明朝就有内城与外城之分别,九门以内的小城称之为“皇城”。
皇城之内主要隶属于宫廷的各个衙门,包括北海、景山等等***御苑及管理皇宫廷事物的内务府。
皇城内还有更小的“紫禁城”,那就是所谓的故宫。至高无上的皇帝及皇帝的家人、后妃、太监等皇帝的必须人员就住在这紫禁城里。
顺治帝五年八月有上谕:
皇上的上谕规定;旗人可以居住在内城,汉族的民人全部搬到城外居住,然后满洲人详尽的把八旗按照地块分布居住。
内城北面的西侧为正黄旗居住,北面的东侧为镶黄旗居住;内城东面的北侧住正白旗,内城东面南侧住镶白旗;内城西面的北侧住正红旗,而内城西面的南面住着镶红旗;内城的南侧由正蓝旗住东,镶蓝旗住在南侧的西面。
那时候只要说出来哪个旗,就知道他们住在哪里。然后根据官职大小身份高低由朝廷分配给住房。
都说满洲人是胎里带来的福气,满清朝廷对他们的娇生惯养使满洲人慢慢的变成了懒散堕落,闲逛、下小酒馆、玩鸟笼子、斗蟋蟀、更有甚者逛窑子,吸大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