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令飞能索要祖父故居产权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了解四九年以后城市私人住宅的演变过程,现在上海,北京,绍兴,广州四地都有鲁迅故居博物馆,均属于国家级文物,产权国有,其中上海的鲁迅故居是5A级旅游景点,参观需要预先订购门票,旅游旺季一票难求。大概是这个原因,有人质疑鲁迅故居是鲁迅的私人财产,理应后人继承,其长孙子周令飞是祖父故居的合法继承人。
我国城市住宅不同于农村住宅,农村我们是通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没收了其财产包括了土地,房屋。城市没有土改,革命占领城市后,没收了官僚资本家,汉奸伪人员,帝国主义买办,大地主在城市房产。保留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界名人,小业主,等市民的私人房产。由此可见,鲁迅如果在上海,北京,绍兴,广州居住过的房子有私人产权,许广平和周海婴照样居住,前提是该房子不是租,典当。
城市私人房产在五八年共产风中一度收为国有,三年后除地主,资本家外又退回了原业主,我亲身经历了这一段,我们家当时是4口人住二间草房有个小院,五八年被没收了,换成了一间房,没有院子,我童年就是住在别人家的这间房,大概不到二年,可能我家是贫民成份,很快的纠正了极端主义的共产。
六六年开始的***,地主分子迂回原籍,住房由***的房产管理处收归国有,八零年落实政策,***时期因政治问题受压的予以***,其中有补发工资,退回住房,在退回住房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如现住户搬迁,房子己拆除重建等等,***很多,那个时候***的民事诉讼最忙,一个接一个案件,立案需要找关系。
以上的回忆其目的是想说明二件事,一,故居是周令飞祖父私产吗?二,故居在五八年共产风,六六年***中是否被错误没收?八十年代拨乱反正解决了没有?如果不具备以上的二个条件,周令飞无权索回产权。
鲁迅每月300大洋的工资,等价现在的多少钱,还能在北京买房吗?
当时的一块银元是很值钱的 (穷苦人家无银元,只用铜钱,印尼和越南的盾就是铜的意思),给你举例说明,我的一个亲戚在南京国民***的航空公司做事,六口之家 ,四大人二小孩 ,每个月的生活开销,柴米油盐酱醋菜,一个月只需一块银元解决,当时亲戚每月俸禄六百大洋,所以,城里买房乡下置田地,鲁迅就在北京买了房,我二位亲戚分别也在上海广州买了洋房,解放后给自住一半,分给了别人一半...[哈欠][哈欠][呲牙][呲牙]
我不知道大洋如何折合人民币,只知道普通人当时用的都是麻钱,铜元,大洋应当是比较大的面额。
如果月入300大洋的话,在北京买房应当不难。
因为当时房价不像现在这么高,也没炒房团。
民国时期,人们的月工资收入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体来说,收入水平十分低下。我们在一些反应民国时期的电影里面可以看到,普通劳苦大众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才几个“圆大头”(几元钱)当时,如果一个人的月工资收入达到两位数(几十块钱)的话,已经是属于比较高收入的群体了。
民国时期,据说,鲁迅先生的工资收入有300块大洋,在当时这个年代,绝对属于“土豪级”的高收入阶层。
要说那个年代鲁迅先去的工资可以达到三位数,也根本就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的文学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名列前茅的,不仅在国内,既使在世界上,鲁迅先生也是十分有影响的***级文学大咖,非常受人尊敬。
要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其实,远远不止题主所说的才300块大洋。要知道,当时,鲁迅先生不仅在高校担任教授一职,他还是一位高产作家,他的《祝福》《阿Q》《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狂人日记》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社会的轰动,受到全国人民的喜欢。鲁迅先生每年的著书立说、版权、出版费,以及文章和书籍的发表、出版,又是一大笔收入。
鲁迅先生,可谓是我们国家现代史上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才学,至今都无人能超越他。时至今日,在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上,还保留着许多鲁迅先生的范文,记忆犹新,耳熟能详。
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还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那个年代,在大学任教,也是高收入群体,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少说也有百八十块钱,更何况又是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工作收入颇丰。
撇开鲁迅其它收入不说,光是每个月300块大洋的收入,就可以和现如今年薪百万的人同日而语,一点都不为过。要说买房子,作为民国时期的一位文学泰斗,如果想买几套房子,小菜一碟。
就拿时下我们的社会来说吧,一些著名的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文人作家,有影响的文化人,通过自己的才学,著书立说,发表学术课题,专项研究成果,劳动所得,年薪少则五六十万,多则百八十万,甚至还有数百万的,一点都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