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加入10个专家库,大家可以分享下已入了哪些库?
目前我入库专家有中国******购,天津******购,一汽集团,天津能源,雄安新区,兵器,军工,天津住建委,水务局,天津电力,天津移动,天津联通,20多家天津北京代理机构内部专家库等!
我加入了近20个专家库,是否有点夸张了?不过,参与这么多的专家库,每年摇球抽中的也就3到4次,时间太长的(7天以上)根本无法出席,本职工作无法放掉啊!
一、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2、科技专家,可担任协会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3、信用专家;
二、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
专家委员会委员,可担任中国交通优质工程奖、公路协会科技进步奖、中国公路工法评审专家;
三、省人社厅、省交通运输厅:
高级职称评委,可担任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评审专家;
四、省建筑业协会:
2020年后时间突然空闲起来了,就陆续加入了多个专家库:
工信部中小企业服务专家;人社部职业技能竞赛专家;财政部******购评标专家;中国军队***购评标专家;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技能评价专家;省级综合评标专家;省级财政***购评标专家;省级高级职称评审专家;省级科技评审专家;省级生态环保专家;省级标准化专家;多个国家级学协商会的各种名目专家;多个国企央企内部系统评标专家;等等。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科技和标准化类的专家活动,能够获得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快速成长和人脉积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就是***购评标专家活动,原则上无私心杂念正常打分评价即可。
原来上班时,同事邀请我加入******购专家库,因工作忙,没有参加。前年退休后,没有什么事了,就加入了******购专家库。当天上午加入的,中午就接到评审摇号通知了。一开始挺多的,基本上每周都有,后来就少了,去年一年才十几次,今年这3个月,每个月两次,就当发挥余热吧。
我本人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过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入选的专家库有: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2)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3)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4)四个省的科研课题和奖励评审专家;5)地方高新区生物医药评审专家;6)研究生论文评审专家;7)国外多个杂志的SCI论文评审专家;还有些其他临时的评审,不过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如果有其他工作,可以推辞了!评审专家要坚持原则,坚持评审自己熟悉的项目!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
北京36个小时降水近19亿立方米,这些水都去哪儿了?你要站在城市的街道上,看着水流成河的大道,你根本无法想象到,这么大的降水量都去了哪里呢!
北京市面积约1.641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就有6390.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7成。山间林地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能收集和储存大量的地表水;遇到干旱时慢慢释放。其功能不亚于密云水库。
另外,北京辖区内的密云区、门头沟区,以及通州大兴等等各区域内,河流纵横。象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等大小河流,也都为洪水分流起到巨大的作用。
整个北京市西、北两面环山拥抱,东、南两方面向平原。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降水量的大部分都渗入地下,剩余的部分降水顺河而下,途经天津等地进汇入浩瀚的大海之中。
聊聊北京的水。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尽头,三面环山,向南开口,因此也叫北京湾。古时北京是个水***丰沛的地区,除了远道而来的桑干河和潮白河以外,如白浮泉、玉泉山、万泉河等本地泉流也十分富足,滋养着周边的湖泊池沼,包括积水潭这样对北京建城史有深刻影响的水域。但历代建都以后,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的拓展和大规模的垦荒,用水逐渐成了问题。
按来水量计算,北京地区最大的水源当属永定河。最早记载开发永定河,用于北京地区农田灌溉的是公元250年,当时曹魏***负责北方军事屯田的最高长官刘靖,干了件大事。在今天石景山区麻峪村附近,给永定河开了个口子,河水一路东去,注入高梁河上游,即现在紫竹苑公园的湖泊内,命名车箱渠。
麻峪村到西三环的直线距离不足二十公里,垂直落差却高达五十米,相当于头顶悬河。车箱渠坚持了几十年,终为水毁。此后,历代能人按这个思路持续努力,但到建国前的一千七百多年里,人们始终没有真正控制住永定河。实际上一直都叫无定河,乾隆有些好大喜功,改成了永定河,徒有虚名。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平均海拔五百米的延怀盆地上建造了官厅水库,永定河才真正的稳定下来。
元代出现一人,彻底改变了围绕车箱渠打转转的工作思路,那就是大科学家郭守敬。引导昌平白浮泉之水进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颐和园的昆明湖。二十五公里的距离,两者的海拔却只差十米,引水渠绕行西山山麓,沿着五十米等高线西去南转,顺便捎上了沙河与清河的上游之水。佩服!
京密引水渠的核心思想由此诞生。
在昌平南邵,京密引水渠的北岸现在建成了白浮泉遗址公园,规模宏大,约为颐和园的1.5倍,力图恢复曾经的大运河起点的湿地面貌。这是个给北京带来过好运的地方,北京仰赖这股清流走向了繁荣。
19亿立方米,看似很大一部分的水量,但是降雨形成的这部分水量真正能被我们利用的却非常之少,甚至连五分之一都没有,那么这部分水量究竟去了哪里?这其实和水的流动、循环以及人工干预有很大一部分影响。
北京的地形地貌
北京是快速发展的城市,也属于人类对自然影响干扰较大的区域。北京地区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既有山区地形、也有平原地形,其中山区降雨汇流较快,短时间的降雨容易较快形成山洪,而平原地区坡度较缓,可以留存一部分水量。
北京地形图
对于城市地区,路面硬化之后,基本很少渗水,其地下水量主要通过未硬化的土壤吸收,深入土体深处的地下水交汇贯通,形成地下水网体系,以前城市发展广泛开***地下水,会造成城市一定程度下陷,也会破坏城市水***的平衡,现在南水北调后,地下水的开***已经逐步减弱或停止,其对城市整体生态还是很有利的。
19亿立方米的降雨量都去了哪里?
对于降雨形成的降雨量,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就是蒸发,蒸发是自然界中很厉害的一种水***形式,也可以说蒸发是维持气象平衡的主要因素,降雨或降雨停止之后,由于气温作用、风力作用甚至日照作用,落入地面的雨水会快速向空气中蒸发,这就是降雨之后的路面短时间内变干的主要原因,由于蒸发面积很大,基本上的路面、地面、植被上都会蒸发,因此,蒸发水量大概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20%;
降雨径流过程
第二就是补充地下水。虽然城市硬化了,但是城市硬化路面和建筑毕竟只是少数,大量的仍然是植被、土地、山地,这部分地区在降雨后,会产生雨量的渗入,也就是降雨渗入地下,如果前期降雨很少或者没有降雨,那么土壤干燥,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很大,反之,如果降雨时,已经有过降雨,土壤湿润,那么渗入地下的水量就会减少,这部分水量也很大,大约可以占到降雨水量的30%-40%;
北京的降水,很大一部分通过地表渗入地下,而少数不能渗入地下的则通过蒸发再次进入大气,这次降雨也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北京人民的用水,也短暂的缓解了夏季的炎热,
据市水务部门统计,这次全市降水总量近19亿立方米,密云水库单场降雨补水超1.5亿立方米,是22年来最多的一次。
根据市水务局初步统计,这次强降雨的总降水量是18.87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形成水***量6.23亿立方米。
密云水库单场降雨补水超1.5亿立方米,是22年来最多的一次。
大部分雨水渗入了地下,强降雨的总降水量是18.87亿立方米,土壤入渗量16.37亿立方米。
还会通过排水河道,排水河道是城市排水的“主阵地,还有雨水通过“海绵城市”项目成为园区、小区等地的灌溉水源。
不得不佩服北京强大的排水系统!!
历经36小时降水19亿立方米,而首都北京却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其他地方的洪灾。其中除了北京市区的排水系统外,就连我们国家的故宫博物馆的排水系统一直为人们称赞,更感叹古代人民强大的智慧。
不过北京的降水,很大一部分通过地表渗入地下,而少数不能渗入地下的则通过蒸发再次进入大气,这次降雨也很大程度的帮助了北京人民的用水,也短暂的缓解了夏季的炎热,为紧张的生活送来了一丝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