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梅雨什么时候结束?
首先说明北京是北方的一个城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区,没有什么梅雨季节,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他的春秋短暂,冬夏漫长,夏季容易午后雷阵雨,他的全面降水量大部分都在七八这两个月,所以北京也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这就是为什么南水北调的原因。
北京地区没有梅雨。
北京6.7.8月份下雨最多,就往年数据来看北京汛期一般是6月1日—9月15日,也就是北京的主要雨季,这三个多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5%。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北京没有梅雨季节
每年的6至8月份算雨季。
因为北京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72孔桥在北京什么地方?
北京没有72孔桥,唯有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最内名扬天下。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桥正中的大孔,从桥两端数来正好是“9”,而“9”被称为极阳数,是吉利数,故桥建成17孔。金光穿洞,在冬至前后几天黄昏,太阳光会穿过十七孔桥,照亮所有十七个桥洞,十分壮丽。而遇到天阴云厚,则令人遗憾。其实一年四季,都是观赏十七孔桥的好时机。
让你无法理解的东北方言是什么?
舞了豪疯的。
那是的有多疯呀。得疯到啥程度呀,哈哈,贴切和形象不?这就是东北话的魅力![呲牙]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赵本山老师的小品吧,是整个春晚最火的节目。其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演员说了地道的东北话,起到了更好的喜剧效果。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东北方言很多。也很有趣,很幽默。有时候我觉得对描绘一个事物也很形象。东北人很实在,热络,联系人。据我考证。我觉得东北话应该是从蒙语中音译过来的。因为东北大部分地区原来都是绿油油的大草甸子,其实原来都是蒙古族人在这里游牧生活。而且我们这里还四年举办一次那达慕大会。关于东北方言,我说几个有趣的,大家可以猜猜啥意思。答案附后。
对于东北方言,记得有个真实的故事,把南方人给弄懵了。这个方言就是围绕“整”字展开的。
一个南方同学和一个东北同学考入同一个学校,并分到了同一个宿舍,故事就从日常宿舍的生活展开的。
临近饭点,东北同学不知道吃什么,于是犯了难,就问南方同学:整点啥?
南方同学不知道这个“整”是啥意思,于是就问:整是什么意思。
东北同学说:整就是吃的意思。
南方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整就是吃的意思。
忽一日,宿舍下水道堵了,脏水伴着粪便全都飘在上面。
两个同学回到宿舍,看到这样的情况也是懵了。
于是东北同学说:这咋整?
东北的方言大部分是因为汉语中夹杂着满族语言的原因。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所以受到的影响很大。现在使用的地名也有很多还是满语的,比如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梅里斯、昂昂溪、齐齐哈等等,都是用汉语不能理解的。
东北的夏天老业(热)了,义头(日头)屈来(出来)晒银又(晒人肉,)老牛业(热)的机(之)淌哈垃子。借笔子(邻居)都很好,隔着障子(用木杆夹成的篱笆)拉呱(唠嗑)猫楼(厕所)是木板钉的。冬天老冷了,小孩在雪地打次溜滑,走路不小心就摔个养八叉,格乐伴(膝盖)都卡吐鲁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