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人为什么对吃鸭子情有独钟?
答|艾栗斯
你知道有座城市叫“鸭都”吗?没错,就是虎踞龙蟠、六朝古都、金陵的南京。南京人对鸭馔美食的热爱由来已久,每年南京城要消耗掉几亿只鸭子,还有自己专门的鸭业协会,遍布大街小巷上千家卖盐水鸭、烤鸭的卤水店以及鸭血粉丝汤店。
南京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鸭子呢?亚欧君的作者正好身在南京,就来跟大家韶一韶。
南京一带水网交织,“水泽之乡,宜修鱼塘……鹅鸭畜于渠潦”,占尽养鸭食鸭的天时地利。鸭都每年对肉鸭的巨大消费使得周边如苏北的高邮、兴华,皖北的巢县、含山,以及皖南的芜湖、宣城等地专业养殖鸭苗,源源不断给予“鸭的供养”。
过去的日子比较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哦不对,是鸭子的一生只够一次旅行。每年稻花香时,苏北的雏鸭便“成百上千渡江南下”,一边吃着田边河滩的小鱼小虾,一路唱着歌沿水网向南京城进发,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鸭子们也长得肥硕健壮。不过今天呢,基本都是养殖场饲养成鸭以后集体被装车运送,但是也挡不住南京人一年销售上亿只鸭子的热情——就是这么滴摆~。
先秦时候的《招魂》、《大招》里就有 “胹凫”(野鸭羹)“蒸凫”(蒸野鸭)的做法;春秋战国的《吴地记》记载“驻地养鸭”,“***裹饭,炊米煮鸭”;唐宋时期的《括地制》有关于 “蓬鸭”(专业养鸭)记载;五代及元的《中国鸭肴》里提到: “时南京城盛用鸭制菜,无鸭不成席”;明朝时候《白下琐言》里有金陵都城 “御赐鸭肴”,“鸭都美誉”;满清的《随园食单》、《调鼎集》里更是例举了 “八大家” 鸭馔80余种;民国时期《冶城话旧》里“韩复兴等新八大家”,全鸭席出现。更不用说爱吃鸭子的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候,给金陵城掀起的一股鸭馔风潮,今天的北京烤鸭,前身就是明朝定都北上时候从南京带过去的,论辈分,南京烤鸭得是北京烤鸭的爷爷。
不用我再多说啥了吧?
很多不爱吃鸭肉甚至从来不吃鸭子的外地人,来到南京吃到鸭子的做法都被折服了。南京的烹鸭技术已经神出鬼没炉火纯青——“金陵无处不吃鸭,金陵鸭无处不行吃。”
南京自元代就有回民从西域等地迁往南京落户。尤其明朝中央***的开国元勋常玉春、胡大海、玉兰、冯胜,以及著名的航海家郑和等人都是***。 北方或西域游牧民族有着丰富的牛、羊***,而在大中原尤其是南京地区,肥美的鸭子似乎成为首选。
宋代流传至今的叉烤鸭技艺濒临失传。
宋朝,最早的烤鸭能手是健康通判史忞的家厨王立。
明代,烤鸭、板鸭技术日臻完善。图为皇宫筵宴场景,图片来自网络。
“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这是明朝初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古书院,指的是当时最大的国立大学——南京国子监;琉璃塔,指的是被称为当时世界奇迹的大报恩寺;玄色缎子,指南京著名特产玄色锦缎。将板鸭与之并列,可见人们对它的看中,以及好吃的程度可想而知。
有人说,朱元璋一天要吃一只鸭子,未免有点夸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鸭子是宫廷不可缺少的名菜。
清代,南京鸭馔的加工烹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品种也很多。《调鼎集》一书就收录了80多种鸭肴。其中煨鸭块、套鸭、煨三鸭、八宝鸭、鸭羹、红炖鸭、熏鸭、炙鸭、酱烧鸭、煨板鸭、糟板鸭、挂卤鸭、风板鸭等几十个品种均属京苏风味。其余鸭掌、鸭舌、鸭肫、鸭蛋等制作的菜肴,迄今仍风靡南京。 这是目前流行的一道鸭馔,菜名叫料烧鸭,也是京苏大菜中的一道名菜。
上个世纪的30年代,南京盛行以鸭子为原料,烹制从冷盘到热菜,从大菜到点心的全鸭席。这种全鸭席的每一道菜肴,形态各异、风味别致,色、香、味形俱佳,因而生意红火。
80年代,南京厨师制作鸭馔技艺的精湛,还表现在利用鸭子身上的鸭腰、鸭心、鸭肝、鸭脑、鸭舌、鸭掌、鸭肠、鸭血、鸭肫等被一般人视为无用的东西,烹制多种鸭馔。最主要的是所烹鸭馔“无一不精,无一不佳,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南京著名的鸭血汤或鸭血粉丝汤,以及从大清朝一直流传至今的“鸭四件”。 提起鸭四件几乎所有南京人都会流口水,没骗你。图为《上元江宁乡土合志》第二节鸡鸭。
民国初期,南京鸭子铺就有156家。
解放初期,只剩下117家。
南京周边河流湖泊众多,盛产鸭子。其次鸭子生活在水中,鸭肉带凉性,吃了有清火作用。其三是鸭肉脂肪比猪肉少,几乎全身是瘦肉,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其四是卖盐水鸭的店铺遍布大街小巷,购买方便。其五是盐水鸭是熟食,买来即可食用,不需再做加工。所以南京人爱吃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