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京的国风北京,这个楼盘怎么样?
差不多就是这个价了,以后望京的房子,最多涨到12000了,因为也没有地再开发
项目了.首开是天鸿和城开合并的超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唉,都是国企,当然
也黑得很.
望京的房子,周边设施没说的,配套是相当的好.
房子质量哪儿的都差不多,这个也不用细问,真的.
升值问题,建议你还是先出租再说,租够了一定时间,再卖.赚是肯定的.
望京的国风北京,这个楼盘怎么样?
差不多就是这个价了,以后望京的房子,最多涨到12000了,因为也没有地再开发
项目了.首开是天鸿和城开合并的超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唉,都是国企,当然
也黑得很.
望京的房子,周边设施没说的,配套是相当的好.
房子质量哪儿的都差不多,这个也不用细问,真的.
升值问题,建议你还是先出租再说,租够了一定时间,再卖.赚是肯定的.
有什么关于河南的“冷知识”?
感觉河南的城市建设强度不够。郑州当然好一点,但也没有办法跟邻省的太原相比。至于另外两个省内重要的城市,从洛阳下火车,感觉就像进了一个县城;而从开封下火车,则跟到了一个乡镇一般无二。
关于河南的“冷知识”有很多,下面我来分享一下。
1.河南有些地名乍一眼看很容易混淆:(1)沁阳和泌阳(2)汝阳和汝州(3)郏县和陕县。
2.朝歌、昆阳、鄢陵、邺城,这些在历史上存在感很强的地方,现在基本都变成了河南小县城。
3.当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包括李、王、张、刘等大姓。
4.《世说新语》,开篇前九则都是在说河南名士。
5.用普通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用普通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
6.河南胡辣汤其实有很多流派,除了最著名的逍遥镇胡辣汤,各个地方的胡辣汤都有所不同,比如开封的州桥胡辣汤、周口的金记胡辣汤、信阳胡辣汤都自成一派。
7.河南烩面也有很多流派,郑州以滋补烩面为主;开封有尉氏烩面(加芝麻酱);南阳有方城烩面;漯河临颖的麻辣烩面也自成一派。
8.开封的夜市文化是从北宋时期就留下来的, 西司、学院门、 鼓楼这几个夜市都不错。
9.洛阳人的童年都是被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胡辣汤、豆腐汤、丸子汤浸泡过的。豆腐汤是姜熬的,喝完浑身冒汗,冬天早上喝一碗驱驱寒很不错。
关于河南的冷知识甚至于很多河南人都是不知道的,很多人认为河南人爱吃面食,这个确实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河南各个地方都是吃面条的,可能面条的种类不一样,像豫北的焦作,新乡都是爱吃烩面的,而豫南地区的南阳同样也有方城烩面和新野板面等。
当然河南也有一个虽然吃面但是更像南方的地方,那就是河南最南边的城市信阳市,信阳市是一个早上吃红油热干面的城市,中午和晚上他们更喜欢吃米饭和炒菜,而在河南的东部商丘和周口地区,早上和晚上都是馍菜汤,中午饭习惯性吃面条。
还有一个可能绝大数河南人都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河南人不光光说中,还有一个城市商丘更喜欢说管,管就是中的意思,所以如果说你在郑州听到有人说管这个词,那基本上是商丘人八九不离十了,商丘人爱吃的李四辈啥汤在郑州也比较火,大家有吃过的吗?
文人间相互戏谑逗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讲一个呗?
我来讲一个吧,虽不不太算是戏谑逗趣,也是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读两本书时突然发现的,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也算是小惊喜。
一、起源于一篇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我先读的是线装经典《朱自清散文经典》,第一篇文章就是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录的是和俞伯平1923年8月的一晚一起乘坐着“七板子”同游秦淮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文字淡雅清新易懂,文章的后部分用了大量笔墨记述了花船上的歌妓过来兜揽生意自己拒绝后的不好意思又略带歉意的思想斗争,还戏说了自己和俞平伯在对待这一类事情上的不同反应和性格,相信俞平伯看见也会觉得很有趣。
过了一段时间,又读了线装经典《最美的散文》,里面又有俞平伯的一篇文章,题目也叫做《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本来对朱自清的那篇文章已经淡忘了,总感觉题目很熟悉,于是又重新翻书,才发现其中小秘密。俞平伯因为是古典文学研究家,熟谙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顾问造诣,使他的文章更添了几分韵味与风***,但是现代人读起来某些地方文字还是显得过于繁琐,也掺杂进了很多极富哲理性的描写。
后来看了文章介绍,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俞平伯和朱自清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青年,因此,游历完秦淮河以后,两人约定各自写一篇同题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4年1月25日,两篇文章发表在《东方杂志》上,两文文风迥异,但都是很精彩的散文。
二、关于朱自清和俞平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江苏扬州人,现代作家、学者。其散文文笔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先河。著名的散文有《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散文特别优美,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散文辞藻平实而不失优雅,描写清新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文意却丝丝入扣,行文流畅却极具内涵。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的散文属周作人的“美文”一派。《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情景交融,景色朦胧,是他散文的代表作。他的散文以独抒性灵见长。用笔细腻、意境朦胧而灵动、闲适而伤感,语言运用透出古代文学的深厚传统的影响,被周作人誉为“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但有时描写太过繁杂、用力太过。
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却比他早一年考上北京大学,二人同校不同系。1922年,二人和叶圣陶等人创办了《诗》月刊创刊。1923年8月,两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同游秦淮河,并在同题文章中印证了彼此的存在,可以说秦淮河见证了朱、俞二人的友谊。
95年后,2018年两人的孙辈朱小涛和俞昌实故地重游,也算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