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驴打滚哪最正宗?
驴打滚我还是推荐牛街的洪记小吃,只有他家的驴打滚有入口即化的感觉,特别好吃。不过不能过夜,第二天就干了。
牛街的小店基本前店后场,现做现卖。如果是外地游客,我会推荐去南来顺和护国寺和锦芳的豆面糕,因为比较有名气,吃的比较全。
但如果是本地人就别去这三个地方了,尤其护国寺小吃的,现在护国寺小吃都是加盟店,花16万就能去华天买个挂牌,吃的东西基本都是早上配送的。
最正宗的还是以前总去王府井食品店的一个柜台买,拳头大一块,豆沙和豆面都量很足非常好吃,可是现在没有了...
牛街:白记、洪记
地铁5号线蒲黄榆的某个站口出去,有个小吃店,那里的老北京小吃都特别有名
老北京益馨祥
护国寺小吃店
王府井找隆福寺
驴打滚是老北京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有人知道北京人为什么喜欢豆汁,麻豆腐吗?
因为北京人距离豆汁儿最近,最容易体会到豆汁儿的持久弥香。不信,你也可以到北京的胡同里住上几年,最好旁边儿还有家正宗的北京小吃店儿,喝上几次你也会忘不了那个味道的。
说到这个豆汁儿和麻豆腐。其实在北京喜欢的人也是小众的。很多人误以为所有北京人都爱吃这两样小吃。其实是一个误解。北京一千多万人,怎么可能口味都一样呢?应该说,喜欢这些小吃的都是年龄偏大一些的。那么,年轻人里有没有呢?当然,也有。可大多是受老一辈的影响,喜欢上这些小吃的。
为什么小众呢?因为本身这两样小吃就都是回民的小吃,***就是******。大家可能都知道北京的牛街吧,那就是一个很有名的***聚集地。类似于这样的地方,北京有很多。如果您不是很了解,您就注意一样东西,在北京有些地方有那种圆顶的,很高的,类似***建筑的地方,一般都有***居住。因为那大圆顶的建筑就是***寺。
这***大家都知道,本身就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这***的小吃在北京也就是北京小吃里的一个类型啦。跟他们同属***小吃的还有很多。比如艾窝窝,驴打滚,门钉肉饼,面茶,糖卷果,糖耳朵,芝麻烧饼,爆肚。。。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北京城的小吃多,南来北往的,全国各地的特色在北京都有。有些就逐渐的转化成北京当地的特色。比如南方的豆花,北京就叫豆腐脑儿。比如南方的云吞,北京就给弄成馄饨。总之,不管是传过来的,还是学过来的,都变成了北京本地的一种特色。
早年间北京的小吃都是流动的摊子。有的在路边摆摊儿,有的走街串巷吆喝着卖。老百姓有很多的选择。比如就说这豆汁儿,下午您有些饿了,马路上一溜达,随处能找着这豆汁儿的摊子。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汁儿,就着俩焦圈儿,辣咸菜。这叫打打饿劲儿。绝对不是正餐。这要是让人家英国人说,就叫下午茶不是。
其实中国人看豆汁儿,就像是外国人看松花蛋。中国人吃着很习惯的松花蛋,外国人眼里是什么呀?“one thousand-year-old egg”翻译过来就是“一千年的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食物。而喝不惯豆汁儿的中国人同样是很受不了这个独特的味道。
我曾经在豆汁儿店看到很多外省的时尚的小女孩儿愣神的看着豆汁儿的碗,很惊讶。因为她们来北京之前,大多都是从网上知道豆汁儿是北京独特的小吃,而他们的想像里呢,既然是首都大北京的小吃,就应该是一种类似烤鸭一样美味的东西。可真正看到的时候却是这一碗泛着绿光的浑浊的液体。喝一口那就是酸臭的感觉。我估计她们都想问问北京的小吃店,你们传说中的豆汁真的是这个味道吗?可又怕露怯,就都不敢问。最后满满的一碗豆汁儿就一动不动的放到那里,惟一的作用就是拍了一个照,发到朋友圈里了。
麻豆腐也是一样,那是一种用羊油炒出来的,做粉丝的下脚料。味道也是酸中带臭,还有很浓郁的羊膻味儿。如果没有吃过的人,吃上一大口就会怀疑人生。
我之所以说这两种小吃是小众,也源于他们的味道都很独特。太独特了。豆汁儿之所以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很高大,可能跟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的炒作有关系吧。其实这就是北京人里很小的一部分的人喜爱的东西。从地域上来说吧,就是南城的人比较喜欢的吃食。而早年间,北城大多是皇亲国戚,高门大院,很少有人会喜欢这种平民的食品。
所以,现在北京的豆汁儿店里喝豆汁儿的也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来怀旧的人,一种是旅游的打卡者。怀旧的有老人,也有原来住市区的年轻人,以前跟着老人喝惯了这个味道了,几天不喝就想。打卡的都是来品尝的,大多觉得受骗了。没有办法,日复一日的来所谓受骗的外省游客。豆汁儿店的服务员大多都见怪不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