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网

老北京的特色美食,老北京的特色美食有什么

  1. 老北京小吃都有什么?
  2. 北京哪里有正宗老北京小吃?
  3. 老北京的豆汁、卤煮、炒肝、面茶,不是北京人的您尝过吗,感觉怎么样?
  4. 北京小吃与姓氏有关的有哪些?

北京小吃都有什么

1、炸酱面中国传统特色面食。最初起源北京,属山东鲁菜。不过在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便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2、驴打滚,是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3、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老北京的特色美食,老北京的特色美食有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豆汁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5、豌豆黄也称为豌豆黄儿,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种应时佳品。通常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成品后,外观浅***,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北京哪里有正宗老北京小吃?

我觉得正宗这个词用在小吃上就不太合适,除了那些所谓宫廷小吃(真不敢恭维)外,小吃就是过去街边摊,摊主为了养家糊口做的小食品,由此推理这生意不会赚大钱,也不会发大财,能从街边摊做到有铺面就比登天还难了,再加上兵荒马乱的年代和那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时期,谁能把最早的路边摊口味准确传递下去呢?再加上时过境迁,原材料和大众的口味都在变化着,这个所谓正宗又从何谈起啊,找到自己喜欢的就好了呀

老北京的特色美食,老北京的特色美食有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北京哪里有正宗老北京小吃的话,其实都是分布在四九城的各个地区,很多店家都说自己是老北京小吃其实不然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少味道已经不是从前的老味道了北京人都知道的大概有什么护国寺小吃连锁店,隆福寺小吃连锁店,天兴居包子炒肝连锁店,锦芳小吃连锁店,庆丰包子铺连锁店,白魁老号稻香村还有什么牛记马记杨记很多私营的爆肚豆汁面茶年糕茶汤炒肝卤煮刀削门钉褡裢火烧炸酱面酱菜园子等等太多了还是看你自己喜好你自己觉得哪家对你的口味那就是最正宗。

老北京的豆汁、卤煮、炒肝、面茶,不是北京人的您尝过吗,感觉怎么样?

不是北京人,但是超爱老北京的这些小吃!

来北京工作5年了,对北京的一些传统美食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老北京炸酱面了,吃起来筋道,酱味醇香,来北京旅游的小伙伴可能都会尝试炸酱面,殊不知,北京的小吃可不只是炸酱面!

老北京的特色美食,老北京的特色美食有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老北京豆汁儿

传统的都知都是醇香加点糖带着甜甜的味道,是很多人早餐必备,但是老北京的豆汁儿可不是这么简单,他是绿豆做成的,是打碎研磨后不断沉淀发酵儿产生的,合起来会有一股酸味,就是发酵的那股酸味,很多人会觉得像是丑了酸了的豆浆,可是那股味道恰好就是豆汁儿要体现出来的味道。

和豆汁儿配焦圈那是经典搭配之一!

2.卤煮、炒肝

卤煮主要是猪场和猪肺做成的,味道特别鲜美,很多人不喜欢吃卤煮的原因是因为有猪大肠,不过确实,如果没处理好的话吃的时候会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也有很多人因为猪大肠太油腻所以不喜欢吃,但是要是做的好吃的话真的是一道人间美味!

首先提醒一下题主是炒肝儿不是沙肝!

然后我再一一回答您的问题

豆汁儿我没喝过,但是吃过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爱吃!麻豆腐就是沥完豆汁儿以后的副产品,焦圈儿吃过,二十年前在德胜门内吃的,当时喝没喝豆汁儿忘了,时隔太久了!

卤煮吃过很多次了,当年永定门桥南有一家小肠陈,没吃出什么特别感觉来,这几年雄县也有几家卤煮火烧店,吃过几次没有特别爱好。倒是我当年在华声天桥(就是郭德纲起家说相声地方)南门吃过很多次炖吊子,八块钱一碗,再来俩麻酱烧饼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想吃。

当年西罗园小区有一家清真早点,老回民大叔早起吆喝一声:热烧饼杂碎汤了昂!整个一条街都能听见!当时在那吃羊杂汤的出租司机排队。这个跟卤煮有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是动物内脏。

炒肝儿也是我爱吃的北京小吃,当年早上起来从左安门骑车去西罗园上班,必须过沙子口吃赵记炒肝,现在据说那还有一家“炒肝赵记”不知道还是不是当年那家。最近再去北京,我吃过几次小胖包子,他家炒肝儿吃着就不错!新蒸得的包子在沾着炒肝儿吃,我一次能吃两大碗!鼓楼姚记炒肝儿吃了一次,不过尔尔!

面茶喝过,没有特别印象,还有茶汤杏仁茶什么的,甜食现在不能吃了,已经吃成糖尿病了。

题主没问到的北京小吃还有一个爆肚儿,也是我的菜!在龙潭庙会吃过很多次了!但是没有在爆肚冯吃过,爱吃!这玩意儿有讲究,有的不正宗的根本没法吃!

我是山东人,来北京二十年,以上四种老北京小吃都尝过。说一下我的感觉:

①面茶,先说第一次吃面茶,专门到地安门符近的华天店,买了一碗,用勺舀一勺放嘴里,感觉没什么味,因上面有一层芝麻酱,还有点腻的慌,勉强吃了三口,就难以下咽了。后来看邻桌的人,都在拿一个瓶子往碗里撒什么,我就过去问了一下,他们告诉我:撒的椒盐,不放椒盐,是不好喝。我有点不好意思,一看就是外地人。放上椒盐后,口感一下好了很多。但面茶太稠了,再也没想去吃过。后来和一个老北京的朋友说起我喝面茶的事,她乐的哈哈大笑,说,喝面茶不能用勺舀,要用嘴放在碗沿转着圈往嘴里吸着喝。哈哈,小吃也是一种文化啊。

②豆汁,豆汁与焦圈标配。豆汁我感觉有点酸臭味,只能尝尝,一下子还接受不了。但老北京人,一说起豆汁和焦圏就两眼放光,嘴直叭嗒,对他们来说是特别享受的美食。

③炒肝,听朋友说一句顺口溜:吃炒肝,鼓楼一捌弯。我也是特意去吃的,品尝了一下.味道还适应,因不爱吃里面的肠,就没再吃过。

④最后说卤煮,原来在南城上班的时候路过一个卤煮店,在店门口放一大锅,里面放的有肠、肺等一大锅边煮边卖,真的,好多年连尝尝的勇气都没有。直到前年我和先生一起恭王府,路过一家卤煮小店,我和先生要了一份,硬着头皮尝了一下,比想像的好多了,比较能接受这个味道,前提是里面不能放肺。后来还去过国家展览馆北边的门框卤煮吃过两次。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吃,小时候吃过的食物是难忘的,是美好的。小吃的群众性是大菜无法比拟的,也更能代表一个地域的食文化,京味儿小吃自然代表着京味儿文化。

当然,我也在思念自己家乡的小吃,每次回去都会吃的走不动路。

先说一句很多人应该都不太爱听的话,也是我从别处听来的,叫“北京无美食,全靠穷讲究”。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认同这句话,但是我个人来讲,至少有30%是认同这句话的。

首先说豆汁。实际上,也不是老北京就一定喜欢喝豆汁。事实上,几辈子老北京,不喜欢喝豆汁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老北京是用鄙视的目光来看豆汁。

很多老北京认为,豆汁其实就是旧时代一个“果腹”的东西,现在能吃得饱饱的,没必要非得喝那玩意。多少人听到“嘿呀~豆汁~啊”就像转身离开?

而且,把豆汁限定于焦圈、辣菜丝组合在一起,这是错的。没喝过豆汁,没必要一步到位,完全可以从麻豆腐开始;喝豆汁,也未必要吃焦圈辣咸菜,就猪头肉也不算离经叛道。

卤煮也一样。有人宁愿喝一碗卤虾,也受不了肠子的荤气味;火烧拿手里吃就行了,没必要非泡得稀软。

炒肝也差不多,不爱吃内脏的人不喜欢,不爱喝淀粉汤的人也可以不喜欢。毕竟炒肝就是淀粉汤。

至于面茶——这不是北京小吃,是外来的。北京的面茶来源于天津的茶汤,而天津茶汤则源于陕西,不过陕西面茶是咸味的。至于陕西面茶,则源于藏族的油茶。东北也有面茶,最终也要追溯到蒙、藏的油茶。

至于说感觉——也能吃得很香,但谈不到喜欢。吃也行,不吃也不会想。

尤其,讨厌所谓的“经典搭配”——在我心里,傻子才信那玩意。豆汁非得跟焦圈辣咸菜搁一起?那你肯定不知道很多老北京一边拿牙签扎糖腌藠头嚼得香,一边讥讽外地人的愚蠢;炒肝非得配包子?不用调羹捧碗喝?多少老北京撕着螺丝转儿啃着蒜瓣,乜斜着眼看一帮有调羹不用、非得捧个碗的傻子?

我在北京工作了四年,肯定要吃北京的小吃。

豆汁:没吃过的别听豆汁以为会跟豆浆一样,那是大错特错了,那个味道你肯定终生难忘。味道难以形容,我是喝了吐出来,咽不下去。最好谨慎品尝。豆汁和糖圈是绝配。一定搭配在一起吃。

炒肝:我非常喜欢吃,早上都会到胡同口吃上一碗,配上一个糖烧饼,绝了,里面的猪肝和猪大肠,特别是里面的大蒜简直是炒肝的灵魂。曾经一段时间每天早饭必吃一碗,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北京,一定去吃一碗炒肝。糖油饼也要尝尝。真的好吃。

面茶:也是北京早餐必备的一款,面茶是用糜子面熬制的,淋上芝麻酱和椒盐芝麻,传统吃法是端起碗顺着碗边喝,这样均匀三种都能喝到,传统吃法很不雅观,现在都是用勺喝,很香,丝滑般的顺滑,香气扑鼻。值得品尝。

北京小吃与姓氏有关的有哪些?

爆肚冯、小肠陈、烤肉宛等。

1、爆肚冯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

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为人称道。

2、小肠陈

小肠陈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以经营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而著名。

卤煮小肠源自清乾隆年间的一道御膳“苏造肉”。后传入民间经改进演变为卤煮小肠。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堪称一绝。

3、烤肉宛

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30多年历史。早年间的北京,南宛北季,***皆知。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各有各的立身之道。

扩展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diro.com/post/1408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